您当前的位置 : 启正网> 社会实践
[宁波大学]2011反邪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选登
2011年10月20日

与孩子交流心得

——宁大反邪社会实践之江东爱心小学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宁大反邪教暑期实践队一行人前往江东爱心小学,在路人的帮助下,找到了那所小学。当我们看到那学校时有点惊呆了,这里的硬件设施很不完善,教学楼仅是几个简陋的房间,教室里面是破旧的桌椅,没有多媒体,没有空调,甚至连电扇都没有,而厕所还是以前的那种老式厕所,这让我想起了以前自己读书的时候。教学楼的墙上是一个照片墙,映着每个孩子们甜美的笑容。当我们刚刚被那面墙吸引时,孩子们出来了。因为那时刚好是午饭时间,孩子们排着队等老师分饭菜,他们看到我们时有点好奇,冲着我们笑。我们也和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和敬爱的老师打了招呼。

  等学生吃完午饭后,我们进入了教室做了自我介绍,并讲明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当提到科普知识时,孩子们的热情大增,他们喊着要提问恐龙为什么灭亡,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小狗为什么会死亡等等。看着他们渴望求知的大眼睛,看着那一张张天真的脸,我们被感动了,这就是孩子的本性,他们渴求了解更多的知识,希望从我们身上获得许多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一个个问号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于是一个个问题从他们的嘴里蹦出。在孩子们的提问中,队员们分工合作,有的在课堂上讲课,有的拍DV,有的维持课堂纪律,课堂上采取奖励措施,给表现好的孩子分糖果,表现很优秀的孩子分发笔记本,这样一来孩子们变得更加守秩序了,仔细听同学的讲话,积极举手发言……在孩子们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结束了这次有意义的课堂教学。

  随后我们采访了老师,从而得知这些孩子全部来自外地,他们的父母在这边打工,没有很好的物质基础,家里没有电脑,了解知识的渠道很有限,因此科普知识也了解得相当少。当我们问到这些孩子与城市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时,老师很欣慰地告诉我们,这些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加懂事,他们渴望知识的程度绝对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他们热爱学习、热爱老师、团结同学。由于教学硬件不完善,他们尽可能的从书本里多摄取知识,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执着与渴望。当讲到其中一个同学时,老师激动地落泪了,他说那个同学成绩非常优秀,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门门成绩都很优秀,绝对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可就是由于不是本地人,缺少一些证件,使得他不能在宁波上初中,不得不回老家,听到这些,我们不禁也替那个孩子惋惜。我不禁疑惑,为何文化教育也有如此严格的地域之分,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他们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有着和其他孩子一样渴望知识的心灵,他们甚至比其他孩子更加勤奋,但却因地域原因不能更深层次学习,所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举措,让每一个求知的学子都能够得到同样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够在学习的海洋里遨游。

  结束完采访,我们和老师还有孩子们拍了合照,每个孩子都争着看相机,他们是那么热情,那么的渴望拍照,一张张充满笑脸的照片展现于眼前。还有一个小女孩拉着我,说姐姐你要在我旁边,我想和你一起拍照,我真的特别开心。当现在再去看那些照片时,心里充满了温暖,充满了感动与欣慰,希望我们这次的关于科普和反协的暑期实践活动能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帮助和快乐。

  当离开时,心里有一阵伤感,虽然只是那么短短的接触,那么短短的相聚,可是只要回想起站在讲台上的那份激动,想起那一张张执着的面容,想起孩子们提问时的热情,想起他们领取棒棒糖时的喜悦,心里便一阵涌起一阵感动。希望伴随着时间的脚步,这些孩子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科普知识,能够看更多有益的书籍,能够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我相信他们的未来会很美好,他们的明天会很辉煌!

农民工子女的科普教育问题调查实践所引发的思考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过程有点曲折,可是收获蛮多的,除了天真可爱的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朴实可亲的老师带给我们的感动之外我们还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对社会现状,对这个需要社会保护和关注的群体的思考。决定要进行社会调查已经是五月底,离最后提交实践策划的时间已不多。我们开始募集队员,并为确定实践主?题四处奔波忙碌,初步拟订了三个主题,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将主题定为农民工子女的科普教育问题。

  虽然我们对这一领域比较陌生,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逐渐了解到尽管“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根本社会问题,人们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也是近期才开始的。有些权威性报刊曾报道,农民工子女问题尤其是他们的教育问题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人群,人口数量多,经济条件差,加之备受社会的漠视甚至歧视心,心理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缺陷;与此同时,由于主客观方面众多的消极影响,他们的未来也颇令人担忧。基本的教育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科普教育这一块就更加被忽视了。

  此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宁波地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尤其是科普教育现状,窥探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的缺陷,并根据我们自己的实地走访和调查所得形成一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实践报告,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能做好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前期还做了一点理论准备包括查阅电子书籍,咨询本校资深社会学教授等。

  探访农民工子弟学校

  为了有序展开调查工作,我们有计划地将人员分成了几组,深入宁波市区几个爱心小学、社区中心给孩子们进行义务科普宣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乎每所学校都在一个不起眼的狭窄巷子里,可周围却是繁华的都市,有点冰火两重天的错觉。

  孩子们都很聪明可爱,提着各种问题刁难着我们,甚至还有关于宇宙黑洞的。在给孩子们宣讲后,我们发现其实孩子们的求知欲很强,他们对各种问题都比较好奇,可是问题在于并没有专职教师进行辅导。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和农民工爱心小学的办学瓶颈,我们还采访了爱心小学教务办的负责人张老师。

  张老师说大部分农民工只是希望子女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好自谋生路,对孩子并无太高期望,因而平时多为家里的物质生活奔忙,?根本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一些孩子少了父母的管束,再加上受到城市各种环境的诱惑,自身基础又不好,如不及时引导有可能坠入自暴自弃的深渊。不过也有不少孩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加上他们本身具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优点,稍加努力便能跻身“尖子生”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城里孩子要强很多。由于家庭环境的关系,有些学生甚至一边帮家里卖菜一边学习。

  采访即将结束时,老师们在我们的请求下表达了一些自己的心声。她表示: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想让这些孩子更加全面的发展,可是我们的师资力量确实有限,别说什么科普教育了,就是必修课程都是几个老师轮番上阵、身兼多职,他们已经是超负荷工作了;其次就是缺乏专门做科普教育的渠道,很多政府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单位给我们捐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杂志,确实很丰富,这也让我们为之感动,可是缺乏专业的人才对这些孩子的引导,这如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这些书籍并没有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力量。

  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比较敏感,也更为成熟。通过深入接触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有着非常细腻的情感。虽然他们的基本功相对要差一些,但是他们的文章不仅语言相当质朴,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文如其人。然而,他们文风的朴实并不代表平淡。他们总能从独特的视角捕捉亮点,挖掘主题,而且往往是直抒胸臆,十分感人——这与城里长大的孩子最拿手的“形式主义堆砌词藻法”有着鲜明的对比。

  农民工子女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角度,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一般来说,城市孩子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就业,因此较之农村孩子更为注重学习成绩,较为忽视思想的深度,轻实质而重形式;而农村孩子除了面临着来自以上双方面的压力,还要过早地面临各种社会问题,因此他们比城里孩子看问题更为深刻,甚至有时会比较偏激。

  另外,张老师还特别提到,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有一点是很需要城里的家长们好好借鉴学习的,那就是农村家长们从不强求自己的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孩子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事。这对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当谈及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上碰到的主要困难时,两位老师提出:农村孩子偏科现象非常严重。比如说英语——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要想在五花八门的学习资料上花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必备的语言环境学起来自然吃力。

  再者,农村孩子的父母自身没受过什么教育,素质跟不上,家教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缺少家长的严格监督,孩子很容易?受各种物质诱惑的影响,在学习上也难免于不知不觉中养成知难而退的毛病。

  借读费、高额学费和歧视现象——农民工家长的“三痛”

  接下来几天,我们一行人分成四个小组,环绕武昌区总督路一带转悠,先后现场采访了分别来自安徽、四川以及河南等地农村的几位来甬务工人员。通过问卷、访谈双管齐下,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同样为人父母,他们有着比别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他们自身历尽文化素养不高所带来的求生之苦,却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背井离乡,选择了来到生存竞争更为残酷的城市,为的也就是为自己的儿女争取跳出贫困困境而过上好生活的机会。然而,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迫切心愿却因高额费而被硬生生地挡在了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是啊,对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可谓是“小菜一碟”的学费却只能让这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望洋兴叹。如此高昂的学费已在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壁垒,更不用说借读费、择校费等一系列额外的学杂费了。对于那些靠在街头摆小摊谋生的农民来说,钱,该是怎样的悲愤与痛楚啊!最最令人心痛的是,谈到借读费(400元/月左右)和学费(幼儿园都多达500至600元/月,远远超出某些做小本生意家庭的平均月收入),大多数农村来的父母采取的已然是认命的态度了,而这些借读的孩子初中升学都成了问题,其实他们好多都特别勤奋好学,谈到这些孩子时张老师也不禁潸然泪下。

  这些读书费用虽无乱收费之嫌,对一般的城市家庭来说也无足轻重,但它们毕竟是按照城市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制定的收费标准,对于这些月收入不稳定甚至是朝不保夕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农民,当站谈到孩子将来的学费时,一脸的茫然与无奈。

  我们想说:他们有理想,他们有追求,他们的全部精神支柱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子女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跟城里的父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一样有着伟大的爱!假如我们的社会能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各界联合起来为降低农民工子女入读城市学校的经济门槛而奔走呼吁,那么我们?岂不是向和谐社会的理想蓝图又迈进了一大步吗?

  学生:我们没有受到歧视!

  无论如何,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积极一面还是值得我们高兴的,那就是,关于农民工子女受城里孩子以及学校歧视的现象各种报刊曾经铺天盖地浓墨重彩地加以报道,现在已经有所缓和(至少武汉地区是这样)。尽管在采访过程中农村孩子的父母基本上不赞成德才中学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单独编班的教学模式,并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歧视,担心单独分班会将较差的师资分配给自己的子女,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孩子均一脸纯真地表示自己在学校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并说感觉自己跟城里孩子没有多大?区别,大家相处得很好,在一起学习很开心;不希望单独分班,是因为不想跟现在的小朋友分开。例如,一对武汉小姐弟对作为他们同班同学的农民工子女的真实看法与我们的预想恰好相反。他们非但没有半点看不起农村孩子的意思,还极为佩服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他们被问及歧视农村孩子好不好时,他们竟说出“人人平等”的道理来,着实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社会的希望之光。

  可见孩子终归是孩子,他们并没有多少等级观念,加之这些年来“三农”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老师们对学?生的平等观念教育有所加强,歧视问题已基本解决;只是作为家长的农民工们对这个问题仍比较敏感,也许是早些年所留下的心灵创伤导致的“后遗症”吧。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这些“顽固执拗”的父母们——其实只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也不难理解他们的一番苦心。天下又有哪位父母不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的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自己的行动去呼吁社会、感化社会,努力肃清残存的不平等现象,希望能够借此来彻底治愈他们精神上的创痛,给予他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如果这些深层次的关注被忽视的话,那农民工子女的科普教育更是天方夜谭,对这些孩子单纯完成任务式的应试教育,而忽略了他们人格、精神内在、个人素质的塑造,会导致不少孩子在求知路上半途而废,少年兴则国兴,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得不到根本改善,既存社会隐患,对祖国未来建设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人才损失。

来源: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