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尚艺校园风——聚焦浙江高校艺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2-02-13 10:17:31

  新学期起始,浙江各大高校都沉浸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2月7日至13日在浙江举办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端出了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盛宴。

  93%,这是参与本届大艺展全国高校的覆盖面。

  3:1,是这次参加大艺展的大学生中“非艺术专业”和“艺术专业”学生的比例。

  这一次,这么多青年才俊的参与,这么多非艺术专业的“门外汉”进行艺术竞技,把人们容易忽视的“艺术教育”推到了前台。

  群舞《钱江潮》舞出了蓝色浪潮的气势磅礴,鼓舞《勇往直前》用激扬的鼓点奏出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看着看着,坐在杭州黄龙体育馆亲睹大艺展开幕风采的著名作家麦家发出了感慨:“填鸭式的教育把孩子们变得比石头还沉重,他们本该轻盈、诗意的心灵被功利的功课尘封了。”虽然麦家并不觉得艺术展演活动可以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但他还是来看大艺展了,并留下了他的思索:“艺术修养是日积月累的,是风气养成的。我们当今的校园也好,社会也罢,均缺乏对艺术、对审美尊重的风气。我相信这种现状终归会被改变的,因为艺术关乎的是人的心灵,我们终归是要善待心灵的。”

  因为有着这种相信,参加大艺展的浙江大学学生刘维超,把展演活动当作了一个展示青春才艺、提升艺术素养的舞台,“我珍惜这次展演带来的相互学习、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共同提高的机会。”

  很多与刘维超一样的浙江学子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艺术教育并没有“缺席”。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浙江高校艺术教育的成果。

  在浙江的高校中,多样的艺术课程可以由学生下“定单”,数量不等、类型不同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每一所浙江高校都有体现。

  “像在讲述一个侦探故事,带你一步步深入艺术考古的世界,去理解西方人是如何认识中国文物的。”这是一位上过《西方学界的中国艺术史》课程的王同学的感慨,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是来自哈佛大学的中国艺术史学博士孟絜予。仅一所浙江大学,就开设了艺术类通识课程78门,涵盖各个艺术门类,学校不仅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还为外国留学生开设了《汉语影视欣赏》、《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课程。

  小娴是个活泼可爱的大三女生,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在她眼里,听各种文化艺术讲座是“谋杀业余时间的最好方法”。小娴所在的杭州师范大学以“浙江人文大讲堂下沙讲堂”为平台,邀请社会名流讲学,其中不少是艺术大师,如指挥家郑小瑛、国际设计大师靳埭华、欧洲色彩协会会长伊夫·萨赫内等。学校“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安排的学术文化讲座至今已过了100讲。

  邀请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一级艺术院团来浙江高校演出,也是家常便饭。“每个学期,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在校园里欣赏到高雅艺术。”湖州师范学院的董雅卿是学校沈行楹联艺术馆的常客,艺术馆里有徐悲鸿、傅抱石等600余件名家珍品,前不久她还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欣赏了80后旅德钢琴家郑洁博士的钢琴独奏音乐会,“看后特别受触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艺术细胞,关键怎么把它们唤醒。”

  目前,已坚持了6年之久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在浙江高校的校园里扎根发芽。不少高校还会请“外援”来上艺术课,聘任文化部门、文艺团体、艺术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其中不乏名家大师。

  在浙江的高职院校,艺术之风同样很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学院专业特色融入舞蹈《实习日记》,展示建筑工人的动人风采。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参加大艺展表演的小品《那个时候》,就来源于同学们的课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书法》课程配建了清橄榄书法网,师生及社会点击率突破100万次。

  各类艺术社团也在这种崇文尚艺的土壤中蓬勃成长。据统计,全省各高校的艺术社团数目逾千,参加艺术社团活动的人数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0~20%,有些高校甚至超过了20%。仅一所宁波大学,近3年就有2.3万人参加艺术社团活动。不少学校已形成了自己的“文艺人才库”和“文艺节目库”。

  艺术之葩绽放在青春的土壤中,生机勃勃。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