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越来越国际化 杭州伢儿们还需要学杭州话吗
发布时间:2018-04-19 13:32:34 星期四   

    一个班35个孩子 会说地道杭州话的只有一两个

    现在杭州会说杭州话的青少年不足9%,杭州话,是对家乡的认同、对乡愁的怀念,更是对自身文化的自豪与自信。

    “一只鸡,二会飞,三个铜板买来滴,四川带来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周一下午,清河实验学校一年级的课堂里传来稚嫩的杭州话童谣,七八岁的孩子们跟着任课老师陈琳学说杭州话,也学习着杭州本土文化习俗。

    在清河实验学校,杭州话课程被纳入到“六艺”课程中的“生存课”之一,成为小学部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学校还开设了杭州饮食、杭州戏曲等课程。

    为什么开设杭州话、杭州风俗习惯的课程?清河实验学校校长周芸佳说,她和任课老师曾统计过,一个班上35个孩子,会说杭州话的孩子只有五六个,其中一两个说得比较地道。

    在越来越国际化的杭州,杭州伢儿们还需要学杭州话吗?本土方言,其背后映射出来的,究竟是狭隘的地域观,还是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色?

    实践:每一首童谣都是一则文化风俗故事

    “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这些连老杭州人都不太说得出来的童谣,清河实验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杨臻浩念得朗朗上口。“西湖醋鱼怎么做?”“先弄一根草鱼条,在肚皮高头划上五刀……”同样是三年级的陈诗妤用一口杭州话把西湖醋鱼的做法讲得非常地道。

    这些内容全部来自清河实验学校自己编撰的杭州文化材料。在这本教材里,涵盖着“杭州味道尝尝”“杭州古城门找找”“西湖十景逛逛”“杭州博物馆学学”等。这些内容被任课老师通过语言、实际操作、实地观摩的方式传播给孩子们,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杭州、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的大门。

    “杭州自家人,总要会讲杭州话,总要知道杭州的历史,不然怎么跟人家介绍家乡。”三年级的陈程同学用杭州话有模有样地说了起来,逗笑在场的同学和老师。

    “语言是工具,是了解本土文化的途径。”周芸佳说,“随着杭州城市不断发展与扩大,以及普通话的不断普及,杭州话成为新杭州人和新一辈本塘杭州人认识杭州的阻碍。我们学校一直倡导培养‘具有传统美德和现代素养的合格公民’,所以就从了解身边的文化、风俗、习惯做起。让他们通过简单的词语,以杭州话为载体认识他所居住的城市特色,感受杭州文化,有了新杭州人的概念,根植杭州,融入杭州生活。”

    把杭州话搬到课堂上的不仅有清河实验学校,省府路小学专门开设了一个杭州话社团,主要内容是诵读杭州话童谣、了解杭州话和普通话的区别、让学生在语境中开展方言情景对话等。“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及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杭州人来到杭州生活,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听懂杭州话、能说杭州话、充分了解杭州历史,会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省府路小学校长关祥荣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何去非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