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不如存肌肉,莫让这个病成为老年人的“绊脚石”
发布时间:2024-12-23 10:26:34

家住绍兴的小雨带着爸妈游西湖,夕阳下爸妈携手走在断桥上拉出长长的身影,小雨突然发现,曾经健硕的父亲背脊已不再挺拔,曾经健步如飞的母亲也需要走走停停。正如杜甫在《百忧集行》中提到:“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吃饭怕噎、走路怕跌”的状态,有些人70多岁就有了,而有些人到90多岁才会出现。这与本身的肌肉存量和肌肉力量相关,人体的肌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流失,40岁后,每10年流失最高达8%;70岁后,流失加剧,每10年流失最高达15%。

在中国,60岁以上人群肌少症患病率达5.7%—23.9%,而失能和住院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更高。肌肉的流失让老年人的活动力退化,骨折风险增加,容易引发老年人的“最后一摔”。要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拥有一个美好的老年健康生活,尽早关注肌肉健康,重拾肌肉力量,预防“肌少症”很关键。

图片

1、问卷评分

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可用以下SARC-CalF问卷进行自我评分。

图片

问卷总分≥11分为阳性,需要做进一步的肌肉力量和肌功能检查。

2、握力测试

男性<28kg,女性<18kg为阳性。

3、步行速度

走完6m距离,记录所需的时间,计算被检者步行速度,步行速度≤1m/s为阳性。

满足上述三项,基本你逃不出“肌少症”的魔爪了。

图片

瘦子≠肌少症,当然,胖的人也不是不会得肌少症。胖的人增加的是脂肪,不是肌肉!

图片

不良生活习惯、营养状况和缺乏身体活动等行为因素是肌少症非常重要的可逆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预防肌少症和促进肌少症的康复。

推荐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平衡训练及祖国传统体育项目等训练方式有机结合,并联合营养干预,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营养素,也能维持肌肉健康。

图片

1、热身请莫忘

应在主体训练前进行3—5min热身活动,比如慢走和关节活动等。

2、抗阻运动是关键

①运动方式: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

②持续时间:每次抗阻训练建议持续30—60min,每周至少2—3次,两次训练的时间需间隔48h。

③重复次数及组数:建议初级阶段每个动作重复8—10次为1组,每次进行1—2组,组间休息1—2min,需要增加抗阻运动强度时,先增加重复次数,再增加训练负荷。

3、有氧运动是基石

①运动方式:可以选择6min走、2min高抬腿、骑健身车,也可以选择传统运动健身方式,如健身舞、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②持续时间:在进行抗阻训练的前提下,建议每次有氧运动10—20min;单独进行有氧运动,时长可相应延长至30—45min,每周至少3次。

③运动强度:有氧运动中应监测心率的变化,维持运动时的心率在中等强度(极限心率的50%—80%)。

(Ps:极限心率=220-年龄。)

4、平衡训练不可忽视

①静态平衡:

A.三步势平衡:分别为并足站立,半足前后站立,双足前后站立,3种姿势依次进行。

B.单腿站立:训练方法为睁眼或闭眼,双手叉腰或扶椅背,一腿弯曲,一脚站立,站立时注意力专注于脚底。

②动态平衡:

A.坐立坐训练:帮助锻炼老年人日常从坐位到站位的平衡能力。

B.行走训练:有利于步速的改善,包括直线行走、倒退走、侧身走等方式。

C.其他训练:我国传统的健身方式如健身舞、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5、运动后要拉伸

完成连续的抗阻训练、有氧训练及平衡训练后,应慢走2min,拉伸当日锻炼主要肌群关节,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运动干预的持续规律进行。

6、运动要因人而异

运动干预需结合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进行定制,建议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之前,咨询医生或专业健身教练的意见,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合理饮食是重要因素。

供稿:绍兴市柯桥区卫生健康局、绍兴市柯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韩佳滢、章琪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