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寒健脾、保暖祛湿——清明时节的养生密钥
发布时间:2025-04-07 10:09:42

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已至,“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笔下的烟雨朦胧,是这个节气最生动的注脚。古籍《淮南子》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气温回升,草木萌发,长江流域开始呈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气候特征。

温暖与寒湿并存,是清明时节典型的气候特征。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叶菁认为:养生应当“因时制宜”,从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升体内的正气,防止外界寒邪的侵袭;及里,调理脾胃功能,梳理肝气,防止中焦湿气的影响,表里双管齐下,这就是清明养生的密钥。

01

防寒保暖

清明寒未尽 保暖须走心

虽已入仲春,但气温乍暖还寒,特别是早晨温差还是不可小觑。尤其是南方水乡,本就颇有湿气,加之阴雨频繁,风寒湿邪容易乘虚而入。所以,建议大家早晚外出时随身携带一件轻薄外套,重点护住颈背、腰腹及关节部位。

特别是中老年及体弱者,除了外套,最好再准备丝巾和帽子,让邪气无路可进,避免因受凉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此外,清明时节多阴雨,一定要更换潮湿衣物,以防湿邪侵体。

02

健脾祛湿

清明食青团 和胃又驱寒

清明时节风木上亢且湿气黏滞,易导致人体肝气旺盛、中焦酿湿,出现情绪波动、食欲不振、肢体困重等症状。

青团是清明传统美食,以艾草汁和糯米制成,内裹豆沙或芝麻馅,一些地区还有咸口青团。艾草性温,可散寒除湿;糯米味甘,能健脾暖胃。青团是好物,但是切勿多吃,避免妨碍脾胃功能。脾胃虚弱的人可将青团蒸热后小口慢食,也可打成糊或粥食用。

03

保健穴位

脾经阴陵泉 健脾祛湿邪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我们坐在凳子上,找到膝盖内侧下方的骨性突起(胫骨内侧髁),从突起向下方滑动约1横指,这个凹陷处就是阴陵泉穴。

用拇指指腹以适中力度打圈按揉,力度由轻到重,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日常按揉阴陵泉有健脾利湿的功效,能化解清明时节湿邪困脾的问题。如果配足三里穴可增强祛湿效果,搭配三阴交穴还能改善湿滞导致的肢体水肿、月经不调等。

04

舒缓阴阳

春日缓步走 助阳又长寿

春日阳气渐长,逢清明时节乍暖还寒,要使阳气得养,阴阳平衡,我们可以做一些轻柔舒缓的运动,帮助气机更好地运行,比如八段锦、太极、瑜伽等,也推荐户外登山、快步走,在运动的同时也能贴近大自然,让心情愉悦。不推荐出汗较多的有氧运动,因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容易耗损阳气,不利于春日养生。

05

适合清明时节饮用

的中药茶饮

清明时节多雨潮湿,湿气困脾倦怠乏力,根据“疏肝健脾、祛湿防寒”的养生原则,推荐大家饮用陈皮生姜薏米茶:陈皮 5克、炒薏米 15克、生姜两片。以沸水冲泡或微煮3分钟,根据个人口感需求可适当调入蜂蜜。此茶饮理气健脾、利水渗湿,且温中驱寒,可以化解清明湿邪困脾的情况,特别适合舌苔厚腻、腹胀便溏、肢体沉重者。

天人相应顺自然,清明养生内外兼。清明既是万物“清洁明净”之时,亦当内外兼修以应天时。外避风寒湿邪,内调情志饮食,这样就能气机畅达,身心俱安,尽享春日盎然。

供稿: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叶菁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