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被“牛奶血”拦路?别慌!做好这几点,健康献血两不误
发布时间:2025-04-10 10:05:49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管理的细节。但您是否知道,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可能会给爱心善举“拖后腿”?比如不少热心市民在参与无偿献血时,因血液中出现乳白色浑浊物——俗称“牛奶血”被暂缓献血。

这被“拦截”的“牛奶血”究竟暗藏什么健康密码?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哪些隐秘关联?如何避免这一现象?

图片

“牛奶血”在医学上被称为“乳糜血”,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血浆呈现浑浊的乳白色或淡黄色,状似牛奶。其直接原因是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超标,而深层诱因则与饮食、代谢、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图片

血液中的高浓度脂肪会影响血液制品的分离和保存。例如,红细胞悬液可能携带过量脂肪,输入患者体内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血浆中的脂肪颗粒也会干扰凝血因子检测,影响输血安全。因此,血站会对乳糜血进行严格筛查,确保用血安全。

图片

乳糜血的出现绝非偶然,它往往是身体代谢失衡的早期信号,尤其与以下因素相关。

饮食不当:

高脂饮食是“元凶”

献血前大量摄入油炸食品、肥肉、奶油蛋糕等高脂食物,会直接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飙升。尤其是部分市民误认为“献血前需大补”,反而弄巧成拙。

代谢异常:

隐形疾病的“警报器”

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可能引发肥胖、高脂血症,甚至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导致血液中脂肪代谢能力下降。

生活习惯:

熬夜、饮酒的“叠加效应”

熬夜会扰乱肝脏代谢功能,酒精则会抑制脂肪分解,二者叠加更易诱发乳糜血。

图片

想要顺利通过献血筛查,避免因乳糜血被“劝退”,关键在于科学调整献血前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献血前3天:

清淡饮食,控油限脂

减少油炸、烧烤、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

避免奶油蛋糕、奶茶、冰激凌等高糖高脂零食。

推荐选择清蒸鱼、鸡胸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搭配绿叶蔬菜和杂粮。

献血前24小时:

严格忌口,禁酒禁油腻

避免聚餐吃火锅、烤肉等油腻大餐。

禁酒!酒精会直接影响肝脏代谢,加重血液浑浊。

献血前一晚:

保证睡眠,避免熬夜

熬夜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建议22:30前入睡,保持7—8小时睡眠。

献血当天:

空腹时间别过长,适当补水

献血前无需严格空腹,但应避免饱餐。建议献血前2小时吃少量清淡食物(如粥、馒头)。

适当饮用白开水,避免血液过于黏稠。

长期管理:

定期体检,关注血脂指标

若多次献血均出现乳糜血,建议就医检查血脂、血糖、肝功能等,排除代谢性疾病风险。

图片

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进的“体重管理年”行动,正是从全民健康的高度呼吁大众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预防乳糜血,不仅是献血成功的“小目标”,更是守护血管健康的“大课题”。

合理膳食:

遵循“三低一高”原则

低脂:每日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优先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

低糖:控制添加糖摄入,少喝含糖饮料,警惕“隐形糖”(如沙拉酱、果脯)。

低盐:每日盐摄入量<5克,减少腌制食品。

高纤维: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增加燕麦、糙米等粗粮。

科学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加速脂肪代谢,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

规律作息:

给身体“代谢修复”的时间

避免长期熬夜,保持23点前入睡,维持生物钟稳定。

心理调适:

压力管理同样重要

长期焦虑、紧张会导致激素紊乱,间接影响代谢。可通过冥想、瑜伽、社交活动缓解压力。

乳糜血虽是小插曲,却为我们的健康敲响警钟。通过科学管理体重、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我们不仅能避免乳糜血的问题,还能全面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让我们从点滴做起,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为他人献出一份爱心,也为自己守护一份健康!

供稿:舟山市卫生健康委、舟山市中心血站 王衡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