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即将来临 这份健康提示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5-04-27 09:43:19

“五一”假期临近,春和景明,万物复苏,正是出游好时节。在大家满心欢喜地规划着出行路线、憧憬着诗和远方时,可别忘了,旅途中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李茜主任医师表示,假日期间人员流动与聚集更为频繁,境内游、出境游将会明显增多,因此,“五一”假期期间,更要重视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和花粉过敏等疾病的预防。

误食没烤熟的肉让小伙患上急性胃肠炎 美好假期计划“泡汤”

去年“五一”假期期间,来杭州旅游的28岁小李(化名)和朋友相约去郊外露营烧烤。出发前,大家满心欢喜,采购了各种食材,准备大饱口福。当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畅聊生活。小李吃了不少烧烤,其中一些肉看起来颜色有点怪,可当时大家玩得太开心,他也没太在意。

第二天一早,小李就感觉不对劲,肚子一阵一阵地疼,还恶心想吐。随后,他开始频繁腹泻,整个人变得虚弱无力,还发起了高烧。朋友们都吓坏了,赶紧把他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

到了医院,小李脸色苍白,浑身没力气。急诊医学科李茜主任医师一边询问病情,一边安排检查。得知小李吃了露营时的烧烤,她怀疑是食物出了问题。后续经过血常规、急诊电解质和肾功能等一系列检查,小李被确诊为细菌性急性胃肠炎,很可能是食用了隔夜且未烤熟的肉所致。

好在送医及时,经过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小李的症状逐渐缓解,身体也慢慢好起来。但这次经历可把小李折腾得不轻,“真的太难受了,原本美好的假期计划‘泡汤’,还得在医院里遭罪,真的得不偿失……”

愉快出游,这份健康提醒指南请收好

五一期间,各地人员流动量大,公共场所人多拥挤,传染病传播风险高。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是重点防范对象,流感病毒在人群密集处传播极快,一个没捂住的喷嚏就能让周围人“中招”。细菌感染性肠胃炎也很常见,不洁饮食、水源污染都可能引发。小朋友则要小心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儿童乐园、景区儿童游乐区等地是病毒“活跃区”。前往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游客,还得警惕登革热,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李茜指出,想要在“五一”假期愉快游玩,以下是一些出游建议——

首先,预防传染病,个人卫生是关键。李茜建议,出门戴口罩,能有效阻挡病毒、细菌,乘坐公共交通、进入人员密集场所时,口罩就是“健康卫士”。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揉搓,能去除手上的病菌。防蚊虫工作也不能少,携带驱蚊液、花露水,穿长袖长裤,避免在蚊虫多的地方停留。有条件的话,提前接种相关疫苗,给身体加上“防护盾”。

其次,春末夏初,鲜花盛开,过敏体质的人却可能因此遭罪。花粉是常见过敏原,漫步花丛、路过公园,都可能引发过敏。除花粉外,尘螨、虫咬、食物也会导致过敏。有的游客误食陌生野菜、野果,或在卫生差的餐馆就餐,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因此,过敏体质人群出游前,应先咨询医生,按医嘱提前服用抗过敏药。出游时,避开花草繁茂处。饮食上,选正规餐厅,对不熟悉的野菜、野果“敬而远之”。一旦出现气急、水肿等严重过敏症状,立即就近就医。

此外,旅途中,品尝当地美食是一大乐事,但食品安全必须重视。选择餐馆时,查看卫生许可证,无证的路边摊卫生难保障,尽量别去。食物要彻底煮熟,生冷海鲜、凉拌菜风险高,少吃为妙。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就餐前擦洗餐具,降低细菌感染风险。别喝未经煮沸的山泉水、不明水源,可能含有细菌、寄生虫。

野外露营、登山等户外活动乐趣多,但风险也不少。天气热,蜱虫活跃,被叮咬后可能感染疾病。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在衣物上喷含避蚊胺的驱虫剂。避免在草丛、灌木丛久留,结束活动后仔细检查衣物、身体有无蜱虫。准备长时间户外活动,带上抗过敏药、退烧药、止泻药、消毒药等医疗用品。运动要适度,避免脱水、中暑。遇到雷雨,远离高地、大树,以防雷击。身体出现严重乏力、晕厥等不适,尽快就医。

最后,专家强调,旅行中,疲劳、作息不规律易导致免疫力下降,给疾病可乘之机。保持健康,牢记“健康作息20字口诀”:规律作息,饮食均衡,适量运动,避免熬夜,心情愉悦。每天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恢复能量。多吃果蔬、优质蛋白,为身体补充营养。徒步等运动后拉伸放松,缓解肌肉疲劳。保持好心情,避免过度劳累,轻松享受旅程。

“如果出游途中不幸染病,别慌,根据症状轻重处理。低烧、腹泻等轻微症状,多休息、补充电解质,服用常备药。若症状严重,务必及时就近就医。比如,高热不退(体温>39℃)、严重呕吐腹泻致脱水(小便减少、头晕目眩)、皮疹扩散或呼吸困难(过敏反应)、蜱虫叮咬后出现环形红斑、局部红肿等情况,都要尽快寻求医疗帮助。”李茜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