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口腔黏膜 “白纹→糜烂→癌变”三级跳
发布时间:2025-04-29 10:36:36

马婧媛 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综合牙科口腔黏膜病专科副主任医师

46岁的张女士是家里的“顶梁柱”,近两个月,她发现自己下唇内侧有白色网状条纹,中央伴有好几个约米粒大小糜烂面。

起初,张女士只是唇部偶发刺痛,以为是普通溃疡未予重视,自行使用西瓜霜喷剂、口服维生素B族未见改善。随着症状加重,进食辛辣食物时灼痛明显,糜烂面逐渐扩大,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家人的催促下来到我的门诊。

“医生,我网上查了说口腔黏膜糜烂可能是癌变,这几天都吓得睡不着觉……”张女士就诊时焦虑地说。

经检查发现,张女士下唇病损呈典型珠光白色网纹,触诊黏膜弹性尚可,无硬结。通过详细问诊得知,张女士长期从事销售工作,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好,每天不足5小时,平时喜欢吃麻辣烫等刺激性食物,偶尔吸烟。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虽然还没有到恶变的程度,但是任其发展下去,有很大概率会发生恶变,属于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

之后,我对张女士采用局部与系统中西医调节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并辅以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经过一个月调理治疗后复诊,糜烂面基本愈合,白色纹路消失,刺痛感消失,评估张女士的病情进入稳定期,建议定期随访,严格戒烟、调整饮食结构,维持健康生活方式。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类型主要包括:

1.长期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约0.4%-12.5%癌变率。

2.口腔白斑:癌变率0.13%-17.5%,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程度越重越容易癌变。

3.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癌变率1.7%-7.60%。

4.口腔红斑:癌变风险最高,需要高度警惕。一旦确诊需立即做根治手术。

5.盘状红斑狼疮:癌变率约0.35%-0.5%。

这些病变虽非癌症,但存在恶性转化可能,需定期监测。致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长期刺激:吸烟、酗酒、嚼槟榔会直接灼伤口腔黏膜,残根残冠尖锐边缘反复摩擦黏膜,长期不愈合的溃疡,可能埋下隐患。

2.感染风险: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感染可能引发黏膜病变。

3.营养缺乏:长期偏食导致维生素A、B12或铁、锌不足,会影响黏膜修复能力。

4.身体状态差: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长期熬夜、压力大)或家族有癌症病史的人风险更高。

口腔潜在恶性疾病的自愈可能性与疾病类型、病因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比如口腔扁平苔藓病程可持续数年,糜烂型可能伴随癌变风险,需长期管理。如已确诊口腔癌,无法自愈,则需进行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大家注意了,如果发现口腔黏膜发白、糜烂等症状需由专科医生鉴别,区分普通溃疡、感染性疾病与潜在恶性疾病。对可疑癌变者酌情活检确诊。若病变由可逆因素(如尖锐牙尖摩擦、吸烟等)引起,及时消除刺激源可促进恢复。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针对性用药调节免疫功能,治疗相关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即使症状暂时缓解(如糜烂面愈合),仍需定期复查(每3-6个月),监测癌变风险。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鲁青 整理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