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养生——衣冠疗法,你不想试试吗?
发布时间:2025-06-19 12:27:56

衣冠,顾名思义,就是衣服和帽子。衣冠疗法利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将药物佩戴在身上,使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毛腠理的穴位,循经运行,内达脏腑,疏通经络,温中散寒,畅通气机,从而排除体内病气,达到周身通泰的目的。

图片

1、香囊

香囊在古装剧里,常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当时的香囊被称为“容臭”,即为香物的容器。这些香物多为一些芳香开窍、辟秽解毒的中药,如苍术、白芷、艾叶等,将其研成粉末,装入香囊,佩戴在胸前、腰间或放在枕边等,可用于预防感冒、驱蚊止痒、提神醒脑等。屈原在《离骚》中曾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即把佩兰挂于腰间,佩兰可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2、药枕

药枕也是衣冠疗法中的一部分。在人均寿命22岁的汉代,为何汉武帝刘彻能寿高70岁?《饮膳正要》中记载:汉武帝于泰山下东巡,见一鹤发童颜的老翁,遂向其讨教养生之道,按老翁之所言,以柏木做空心枕,并于枕中置“神枕方”,这就是药枕。

药枕是将一些具有芳香开窍、镇静安神、活血通脉、益智醒脑、调和阴阳、调养脏腑等作用的药物经过炮制后,置于枕芯中,或浸在枕套之中,令人在睡卧时枕之,用以防治疾病。较其他衣冠疗法,药枕疗法因其长期持续作用于头部的经络和穴位,还可使全身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脏腑安和,产生对机体良好的调节作用,尤其适用于一些头痛、眩晕、不寐的患者。

现知最早的药枕是我国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长寿绣”药枕,枕里装的是佩兰。《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蒸大豆装枕治失眠;《本草纲目》云:“明目枕:苦荞麦、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同作枕,到老明目。”

3、药衣

药衣是把药物加工后缝入衣服、帽子、腰带、鞋垫等中,或用药液浸泡过后的布料制成衣物。《本草纲目》中言鹅毛:“婴儿尤宜之,能辟惊痫”,又言:“鹅毛(小儿衣之,辟惊痫)雁毛(同上)。”李时珍曰:“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香港脚,亦宜以此夹入袜内。”这就是艾绒肚兜和艾绒鞋垫。《急救广生集》云:“夏月衣服单薄,宜系绵布兜肚,日夜皆不可离。夜间睡着,恐被去体,有兜肚,则无腹痛泻痢诸症。”肚兜可护住脐腹免受寒凉,加之药物作用,则效更佳。此外《外科正宗》中将“千里健步散”置于鞋底以缓解长时间步行带来的肿痛;用菊花、夏枯草等制成的药帽,可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

图片

中医学认为,凡血脉能到之处,孔窍也必与之相通;凡气息能进入的地方,药味也可渗入,即药物的有效成分可以透过皮肤吸收。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机理产生作用。

/ 呼吸/

衣冠上的药物散发的气味可通过鼻腔黏膜吸收,刺激嗅觉神经,进而影响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例如,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如丁香、藿香等,可通过气味振奋精神,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 渗透/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吸收功能。像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乳香、没药等,制成药膏贴于衣物上,可通过皮肤渗透,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

图片

1、呼吸系统疾病

如感冒、咳嗽、鼻炎等,通过佩戴含有相应药物的香囊或使用药衣,可起到宣肺止咳、通窍散寒的作用。

2、消化系统疾病

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腹痛、腹胀等,药带疗法可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功能,同时作用于神阙等穴位,辅助加强功效。

3、神经系统疾病

如失眠、头痛、神经衰弱、失眠等,利用香囊或药枕中的药物安神助眠、醒脑开窍,有助于缓解症状。

4、其他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可使用一些安神助眠、疏肝解郁的药物制备香囊,帮助舒缓神经、缓解焦虑。同时还可以防治一些儿科常见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等。

图片

1.个体差异: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使用前需了解自己的体质,如有过敏史或特殊体质,应谨慎选择药物。

2.药物选择与配伍:需根据病情和体质合理选择药物,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人专方。

3.松紧适宜:药衣、药带等的佩戴,应松紧适宜,过紧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过松则药物不能很好地接触皮肤,从而影响疗效。

4.观察反应: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皮疹等过敏症状,或原有病情加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5.保存与定期更换:衣冠等配饰在不使用时,需置阴凉干燥处保存,以防霉烂变质而影响疗效。衣冠中的药物会随着时间挥发或变质,应定期更换药物,一般建议1—3个月更换一次,以保证疗效。

衣冠疗法之所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医学界人士的重视,是因为它简单方便、安全无毒、使用面广、易于推广。对于老幼体弱之人,或暂时禁服药物者,或服用药物有困难者,辅助治疗尤为适宜,但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在使用时,应结合自身情况,遵循医生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

供稿:温州市卫生健康委、温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徐珊琼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