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还能说话吗?”这是49岁的王先生(化名)确诊下咽癌时最关心的问题。如今16个月过去,他不仅成功战胜了病魔,更保住了宝贵的发声功能。
免疫治疗+化疗,使他赢得了宝贵的保喉机会
时间回到半年前,王先生颈部突然出现一个不痛不痒的硬块,他急忙来到了杭州市肿瘤医院就诊,结果却令人震惊:咽喉深部3cm肿瘤伴多发淋巴结转移,确诊为IVB期下咽低分化癌。
据肿瘤放射治疗科一病区主任毛燕娇主任医师回忆:“当时患者的肿瘤已从左颈部蔓延至锁骨区,多个淋巴结像藤蔓般缠绕着颈部大血管,直接手术可能损伤颈动脉,风险极高。”
面对这个棘手的病例,毛燕娇立即组织开展了一场多学科专家会诊(MDT)。最终,专家们一致决定用“免疫治疗+化疗”的方式先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远处转移,再根据治疗效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毛燕娇分析道:“头颈部肿瘤因其发病部位隐蔽,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传统治疗模式下,往往需要进行大范围切除手术,这不仅影响患者外貌,更会损害语言、吞咽等重要功能。但随着免疫治疗的应用,我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复发转移性头颈鳞癌的一线方案。其作用是既能显著提高肿瘤缓解率,为患者争取保喉机会,又能激活全身免疫系统,清除潜在的微转移灶。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动态评估治疗效果,若肿瘤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后续可选择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来保留喉部功能;若效果不理想,可再考虑手术治疗。
王先生的整个治疗过程犹如一场精准的“肿瘤围剿战”。第一个周期化疗后,他喉咙里的“堵胀感”明显减轻;第二个周期免疫治疗跟进时,颈部的硬块开始变软。“就像给气球放气,每次复查都能看到肿瘤在缩小。”医生指着对比CT片说。等到了第四周期治疗结束,患者原本密实的肿瘤组织出现了低密度影,原发灶竟完全缓解了。但第六周期结束时,王先生锁骨上区仍有残留淋巴结,这一次手术团队带着“缩小版”的肿瘤地图上阵,用超声刀沿着血管间隙小心翼翼剥离,最终完整切除了病灶的同时还成功保住了喉返神经。
术后,医疗团队为王先生精心设计了放疗方案,清扫可能残留的癌细胞。如今16个月过去了,定期复查的王先生状态良好,不仅肿瘤得到有效控制,更幸运的是,成功保住了发声功能。
预防下咽癌,做好这几件事很关键
毛燕娇提醒,下咽癌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咽炎,超70%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如果出现这些持续两周不缓解的异常,一定要提高警惕,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吃东西时尤其是吃干性食物,感觉咽部有梗阻感;咽部持续疼痛,甚至放射到耳朵,吃消炎药也不见好;颈部两侧或锁骨上方出现硬邦邦、推不动且不痛的肿块;声音突然变得沙哑低沉,咳嗽时痰里带血丝;单侧耳朵莫名疼痛或耳鸣等。
最后,医生强调,想要预防下咽癌,首先要戒烟限酒,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同时还要保持规律作息,多吃新鲜蔬果,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40岁以上特别是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要做一次喉镜检查,感染HPV的人还要缩短检查间隔,必要时结合超声、CT等检查;如果有慢性咽炎、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一定要及时规范治疗,因为这些疾病如果长期刺激咽喉黏膜,也会增加癌变风险。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