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中医教你顺应天时健康度夏——“四字诀”。
清——清热解暑,清心除烦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夏气通于心”,心火易亢,需以“清”制之。夏季湿热交蒸,易耗伤津液,扰动心神。
辨证分型及经典方剂
暑热炽盛型(高热、大汗、烦渴):
白虎汤(石膏30g、知母9g、粳米15g、甘草6g)
用法: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脾胃虚寒者慎用。
心火亢盛型(口舌生疮、失眠多梦):
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木通6g、生地黄15g、甘草6g、淡竹叶9g、黄连6g、黄芩9g、黄柏6g、栀子9g)
加减:夏季加莲子心3g、淡竹叶6g,增强清心之力。
日常养生保健
饮食:每日一杯西瓜翠衣饮(西瓜皮煮水),清暑生津。
中药足浴:金银花30g、薄荷15g等煮水泡脚,清解暑热。
避暑建议: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避免户外活动,外出携带遮阳伞及清凉油。
调——调和脾胃,运化水湿
《脾胃论》云:“脾胃伤则百病生。”长夏湿盛,脾胃易为湿困,需以“调”为要。
辨证分型及经典方剂
脾虚湿困型(腹胀便溏、乏力):
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12g、茯苓15g、砂仁6g、藿香9g)
用法:煎服,连服7日,忌生冷油腻。
湿热内蕴型(口苦黏腻、小便黄):
三仁汤(杏仁9g、白蔻仁6g、薏苡仁30g、厚朴9g)
加减:加佩兰9g、滑石12g,增强利湿。
日常养生保健
饮食:晨起空腹喝一杯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3枚),振奋脾阳。
药膳推荐:山药薏米芡实粥,每周3次,健脾祛湿。
习惯调整:饭后散步10分钟,促进脾胃运化;避免边吃饭边喝冷饮。
养——养阳护心,静神调息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夏季阳气外浮,需固护心阳,避免耗散。
辨证分型及经典方剂
心阳不足型(心悸畏寒、四肢不温):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9g、甘草6g、龙骨15g、牡蛎15g)
加减:加红参6g,增强温阳之力。
气阴两虚型(口干盗汗、疲乏):
生脉散加味(西洋参6g、麦冬12g、五味子6g、黄芪15g)
用法: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0日。
日常养生保健
运动建议:练习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早晚各1次,升发阳气。
作息规律:午时(11—13点)小憩20分钟,养心护神。
药茶推荐:酸枣仁百合茶(酸枣仁10g、百合15g),安神助眠。
防——防暑防寒,未病先防
《金匮要略》强调“治未病”,夏季需防外邪侵袭,兼顾寒热平衡。
辨证分型及经典方剂
暑湿感冒(发热恶寒、呕吐):
藿香正气散(藿香12g、紫苏叶9g、茯苓12g)
用法:煎服或选用口服液,暑天外出前服用预防。
卫表不固型(易感冒、自汗):
玉屏风散加味(黄芪18g、白术12g、防风6g、浮小麦15g)
用法:研末冲服,连服1月。
日常养生保健
中药香囊:佩兰、艾叶、苍术各5g,研末装袋,随身佩戴避秽。
防暑措施:外出备薄荷精油,涂抹太阳穴防头晕;饮用乌梅汤(乌梅3颗、冰糖适量),生津止渴。
防寒建议:空调房内穿护颈围巾,睡前艾叶泡脚(艾叶20g+生姜3片)。
居家调理:每周熏艾1次(艾条点燃后闭门窗10分钟),杀菌驱湿。
综合调养与体质管理
体质辨识
阴虚体质:
主要表现为体形瘦长,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医生建议:推荐麦冬石斛炖瘦肉,忌辛辣熬夜。
阳虚体质:
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形体白胖,肌肉不壮,手足不温,喜食热食,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肢体浮肿,性格多沉静、内向。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等阳虚之象。
医生建议:日常食用肉桂姜茶,艾灸关元穴。
四季养生衔接
夏季养心为秋冬“藏精”打基础,入秋后逐渐增加滋阴食材(如银耳、梨等)。
定期自查
观察舌苔(厚腻为湿重)、二便(溏泻为脾虚),及时调整养生方案。
供稿:萧山区卫生健康局、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 谢秀丽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