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说法,“给肿瘤患者补营养,就是在‘喂’肿瘤”,于是便有人想用节食的办法,把肿瘤“饿”死。这套逻辑乍一听极具迷惑性,但在现实中,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操作,不仅灭不掉肿瘤,反而会率先拖垮患者本就脆弱的身体,让抗癌之路雪上加霜。
1、肿瘤如何给自己建立“专属通道”
当肿瘤体积超过约2毫米时,无法仅依赖周围组织渗透获取足够营养。它会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信号分子,诱导周围组织生成新的血管,为其建立专属的氧气和养分供应通道。
2、“饥饿疗法”,到底是什么
医生说的“饿死肿瘤”,和咱们理解的节食完全是两码事!临床上,通过介入栓塞治疗或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直接“掐断”肿瘤的“营养专线”,才是真正的“断粮”操作。而盲目节食,不仅动不了肿瘤分毫,还可能让患者的身体先垮掉。
1、肿瘤的“掠夺式生存之道”
优先抢夺:即使患者摄入减少,肿瘤仍能通过其新生血管网络或直接从邻近正常细胞中优先抢夺有限的养分。
代谢异常(瓦氏效应):肿瘤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时,也倾向于通过糖酵解快速利用大量葡萄糖供能,对葡萄糖需求旺盛。
适应性强:在营养匮乏环境下,肿瘤细胞可能比正常细胞更能适应(如利用其他物质供能)。
消耗宿主储备:当营养不足时,身体会分解肌肉等组织释放养分,这些资源同样可能被肿瘤利用。
2、限制患者营养摄入的严重后果
营养不良:患者无法获得足够能量和必需营养素维持基本生理功能。
免疫受损:营养是免疫系统的基础。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严重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削弱抗肿瘤能力。
治疗耐受性差:手术、放疗、化疗等有效治疗需要患者有足够的体能储备。营养不良患者常无法承受治疗或副作用更大,疗效降低。
生存期缩短:研究证实,营养不良是癌症患者独立的负面预后因素,显著增加并发症风险,缩短生存期。良好的营养支持是抗癌治疗的重要基础。
核心原则:保证充足均衡营养
1、寻求专业指导:在医生和临床营养师的协同规划下,精准测算患者每日所需热量及营养素配比,确保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的均衡摄入,维持理想体重与体力状态。必要时,依据临床营养治疗指南,采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弥补日常饮食难以满足的营养缺口。
2、定制营养方案:结合肿瘤代谢特性,优化饮食结构。
🔹 调整供能模式:适度提升脂肪供能比例,尤其推荐富含鱼油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坚果等,降低肿瘤偏好的葡萄糖供能依赖;
🔹 强化蛋白摄入:增加优质蛋白(如禽肉、鱼肉、豆类、奶制品)供给,重点提高支链氨基酸占比,加速组织修复并增强免疫力;
🔹 抗氧化防护:足量补充维生素C、E及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营养素,减轻肿瘤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
🔹 科学控糖:严格限制游离糖(如糖果、甜饮料)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来源,优先选择全谷物、薯类等复合型碳水。
3、优选食材推荐:建议多食用富含抗癌活性成分与营养素的食材。
🔹 菌类:香菇、木耳、灵芝等,含多糖体增强免疫;
🔹 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甘蓝、菜花,富含萝卜硫素等抗癌物质;
🔹 蔬果类:猕猴桃、山楂、番茄,提供丰富维生素与膳食纤维;
🔹 其他:大豆制品、海带、酸奶、坚果等,兼顾蛋白质、微量元素与益生菌补充。
误区1:
不能吃“发物”(如鸡肉、鱼等)?
事实:所谓“发物”通常与过敏或感染有关,无科学依据表明其会促进肿瘤生长或复发。禽、鱼、蛋、奶等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对患者修复组织、维持免疫力至关重要。
误区2:
饮食必须极度清淡(仅限素食或清粥小菜)?
事实:“清淡”应理解为避免刺激性调味料(过咸、过辣)和限制游离糖。肿瘤患者常需更多蛋白质和适当脂肪。严格素食或完全避免油脂可能导致营养不足。均衡搭配各类食物才是核心。
误区3:
喝汤比吃肉有营养?
事实:汤中溶解的营养物质(尤其蛋白质)有限,大部分主要营养仍在固体食材中(如肉)。建议汤与食材一同食用以保证营养摄入。
误区4:
依赖“抗癌食品”或保健品?
事实:目前尚无足够科学证据证明单一食物或保健品能有效抗癌。均衡饮食和遵循医嘱的正规营养支持方案更为重要。避免盲目依赖未经证实的“特效”产品。
“饿死肿瘤”是极具误导性的错误观念,盲目节食抗癌如同自毁长城,不仅无法遏制肿瘤,还会严重损害患者健康。
抗癌是一场科学战,既需要医学手段精准“出击”,更离不开科学营养的全力“护航”。寻求医生与营养师的专业指导,定制个性化营养方案,同时配合适度运动、充足睡眠与积极心态,才是战胜癌症的正确路径!
供稿:宁海县卫生健康局,宁海县第一医院党政办、营养科 应之乐、杨方才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