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三个异常信号时要注意了
发布时间:2025-08-20 10:35:01

小疙瘩、小肿块、皮下硬结……我们身上常会出现“不速之客”

杭州日报讯 手臂上不痛不痒的小疙瘩,大腿深处一个缓慢增大的肿块,胸背部出现的皮下硬结……这些悄然来到我们身上的“不速之客”,可能潜藏着健康隐患。

“医学上,我们把来源于脂肪、肌肉、筋膜、肌腱、血管、神经、滑膜等结缔组织的异常细胞团块称为软组织肿瘤,它们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或侵袭性。虽然80%的软组织肿瘤为良性,但其中较为小众的肉瘤却是个‘失控的破坏者’。”李涛说,肉瘤恶性程度高,早期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日常要重点关注体表局部异常信号,筛查不忘“自我监测+医学检查”两步骤。

软组织肉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

患者常因不痛不痒延误治疗

软组织肿瘤可分为良性的脂肪瘤、血管瘤等;中间性的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等;恶性的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等。

“肉瘤有50多种分型,整体发病率在3/10万-4/10万,每年我们医院的手术量就有300多例。”李涛说,许多人分不清肉瘤与癌有什么不同,其实两者都是恶性肿瘤,只是癌来源于上皮组织,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癌较为常见,发病率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成年人,而肉瘤较为罕见,青少年更容易得。

生活中,因为肉瘤太小众,它还有一个名字——“被遗忘的癌症”。李涛提到,其病因一般认为是遗传易感性、环境、慢性刺激及后天基因突变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比如肥胖导致的脂肪组织慢性炎症、激素紊乱,可能刺激脂肪细胞异常增殖;携带TP53突变基因的Li-Fraumeni(李-佛美尼)综合征患者,容易患上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体内植入金属假体、硅胶等异物,也可能增加肉瘤的患病风险。

临床统计发现,软组织肉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高峰年龄段为50—70岁,但部分亚型如横纹肌肉瘤、尤文肉瘤等则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肉瘤的隐匿性极强,多为逐渐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当肿瘤逐渐增大,患者会感觉疼痛、麻木、肢体水肿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肿块短期快速增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李涛说,生活中,许多患者因肉瘤是“无痛性肿块”而延误治疗。在他接诊的肉瘤患者中,就有人被误判为脓肿、脂肪瘤而简单手术切除,导致复发转移风险升高。

三个异常信号提示结节有恶性风险

有一种肉瘤容易被误认为“生长痛”

那么,身上出现的肿块或结节都是软组织肉瘤吗?

“不是的,结节的成因多种多样,但它们大部分为良性,一些常见的结节可能是由脂肪组织、腺体、囊肿、血管等形成。”李涛说,良性结节通常生长缓慢、边缘清晰、质地较软,不易粘连周围组织。相反,软组织肉瘤通常有生长较快、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等三个异常信号。

仔细观察,身体浅表的肿瘤还可能引起局部皮肤隆起、颜色改变,比如隆突性皮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的表面可呈现紫红色,长在神经或关节附近的肉瘤可能产生轻微疼痛、酸胀或活动后不适。

“有人认为孩子不可能得肉瘤,其实在青少年中,骨肉瘤也不少见,容易被家长误当作‘生长痛’。”李涛提到,最常见的是膝关节骨肉瘤,患儿初期可能出现关节隐痛,逐渐变为每天持续性剧痛。早期骨肉瘤患者可能摸不到肿块,尤其是位置较深的早期股骨内部肉瘤等,需要通过X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观察骨质是否出现破坏。“要揪出软组织肿瘤,尤其是肉瘤,不能依赖常规体检项目,早期筛查需结合‘自我监测+医学检查’,识别肿块的特征和性质。”

“建议大家每月触摸一次全身软组织,尤其是四肢、躯干、颈部、腹部等部位,关注是否出现新的肿块,或原有肿块是否产生新变化。”李涛提醒,一旦发现直径大于1厘米,质硬且固定、表面皮肤发红发热的软组织肿块,超过两周还不消失,同时有乏力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诊。

李涛表示,当下医学界对于高度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厘米、靠近血管神经的肉瘤,已不再束手无策。患者术前经过新辅助放疗、化疗或免疫、靶向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完整切除,可以实现保留肢体功能的目的。

大咖辟谣

谣言1:身上不痛不痒的肿块肯定是良性的,不用管。

李涛:不痛不痒的肿块不等于良性肿块。早期恶性肿瘤尚未侵犯神经、骨骼或周围组织时,反而常以“无痛”为早期特征。部分良性肿块,如皮脂腺囊肿合并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疼痛,因此无论肿块痛不痛都应及时就医。

谣言2:按摩、贴膏药可消除皮下硬块。

李涛:皮下硬块包括良性的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腱鞘囊肿,以及恶性肿瘤,如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皮肤癌、皮肤淋巴瘤等,其形成与组织增生、细胞异常增殖或肿瘤病变相关,无法通过按摩或药物外敷消除,反而可能因为外力增加恶性肿瘤的转移风险,最科学的做法是及时就医。

谣言3:软组织肉瘤手术切干净就没事了。

李涛:某些软组织肉瘤,如黏液性纤维肉瘤、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等,侵袭性比较强,即使手术切除了可见肿块,患者体内仍可能残留少量肿瘤细胞。另外部分恶性程度高的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早期就可能出现微转移病灶,因此一些高危患者需要术后辅助放、化疗。

谣言4:得了骨肉瘤只能截肢保命。

李涛:过去因治疗手段有限,截肢曾是控制肿瘤扩散的主要方式。近30年来,随着药物研发,患者术前先做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杀灭微小转移灶,再通过手术精准切除、置换人工假体等,多数患者可保留肢体的基本运动功能,5年生存率达到60%—70%。

谣言5:肿瘤都扩散到骨头,不用治了。

李涛:肿瘤骨转移虽然意味着病情进入晚期,但绝非“无药可医”或“无须治疗”,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痛苦、维持功能、延长生存。随着新药研发,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出现骨转移,已可以通过治疗实现长期生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