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宇 浙江“骨质疏松重复骨折”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带头人、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医学中心主任、教授
上一期我们已经谈到骨质疏松治疗上的认知误区,要认准一个医生坚持长期治疗。很多患者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方式也很好奇,常问我:“钱医生,我这骨质疏松是打针好还是吃药好?”这个问题就像问“米饭和面条哪个更好吃”——答案没有绝对,关键要看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病情轻重,甚至生活习惯。
去年我接诊过一位70岁的张奶奶,她因弯腰提重物突然腰背剧痛,被家人用轮椅推进诊室。检查发现,她的腰椎压缩性骨折,骨密度T值低至-3.5(正常值≥-1.0)。追问病史得知,她10年前就查出骨量减少,但总觉得“骨头汤补钙”,从未系统治疗。更让我无奈的是,她听说“补钙会得结石”,连医生开的钙片都偷偷停掉了。这个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骨质疏松是“沉默的杀手”,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而科学治疗的前提是走出认知误区。
无论是打针还是吃药,治疗骨质疏松都需先打好“地基”——基础治疗。这包括每天补充600mg钙(如碳酸钙D3片)和500IU活性维生素D,以及调整生活方式:高钙高蛋白饮食、避免久坐、戒烟限酒、每天晒太阳至少20分钟(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我常跟患者说:“钙和维生素D是‘建筑材料’,运动是‘施工队’,两者缺一不可。”
在药物选择上,需根据患者情况“量体裁衣”。如果把药物比作“修房子”:有的药物像“堵漏洞”,减少骨量流失;有的像“建新房”,直接增加新骨;还有的能“强支撑”,让骨骼更坚固。
“堵漏洞”的代表是骨吸收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相当于给漏水的房子补墙。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是常用选择。阿仑膦酸钠需每周一次空腹服用,服药需要大量饮水,服药后要保持直立30分钟(避免药物刺激食道),适合轻中度骨质疏松、能严格遵医嘱的患者。唑来膦酸则通过静脉注射,每年一次,药效持续12个月,更适合严重骨质疏松、依从性差或胃肠道功能不好的患者。不过,注射后可能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需提前预防,肾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慎用,尤其肌酐清除率低于35ml/min禁用。另一类“堵漏洞”的药物是地舒单抗,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化降低骨折风险,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使用方便,适合肾功能不全或不能耐受双膦酸盐的患者,但不能擅自停药,否则骨头容易“一夜回到解放前”,需要双膦酸盐类药物续贯治疗。
“建新房”的代表是骨形成促进剂特立帕肽。它是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直接增加新骨形成,相当于在荒地上盖新房。但“建房”有风险——需严格监测血钙(避免高钙血症),且连续使用不超过2年。我曾为一位80岁反复骨折的老人使用特立帕肽,6个月后她的骨密度显著提升,疼痛明显缓解,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又能做了,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其他药物则像“多面手”。降钙素类(如鲑鱼降钙素),它不仅能抑制破骨细胞,还能镇痛,特别适合骨痛厉害或者骨折后疼痛严重的患者,但需每日注射或鼻喷,使用周期不超过3个月。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能模拟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但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仅使用于女性,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打针和吃药到底该怎么选?关键看四点:
第一,病情严重程度。轻中度骨质疏松可优先口服药物(如阿仑膦酸钠),方便且经济;严重骨质疏松或已发生骨质疏松骨折,需“强效治疗”(如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或特立帕肽),快速提升骨密度。
第二,患者依从性。记性差、常漏服药物的患者,选择每年一次的唑来膦酸或每6个月一次的地舒单抗更合适;害怕打针的患者,口服药物是首选,但需严格遵医嘱(如空腹服药、保持直立)。
第三,药物副作用耐受性。口服双膦酸盐对肾功能要求高,可能引起食道刺激、下颌骨坏死(罕见);静脉注射可能引发发热、肌肉痛;特立帕肽需监测血钙;地舒单抗可能增加低钙血症风险。
第四,经济因素。口服药物每月费用约50-200元;静脉注射药物每年约500-5000元(含检查费)。特立帕肽是唯一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但需自费,每年需要1万元以上。
最后我想说,骨质疏松的治疗是场“马拉松”,需坚持3-5年甚至更久。用个形象的比喻,吃药像给骨骼“存钱”,打针像“快速充值”,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定期复查骨密度和血钙,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