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带你解锁“百果之宗”的“健康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8 11:17:01

虽然过了立秋,但浙江的高温天气还是呈复制粘贴状态,大家只能躲在空调房里过日子,时间久了,许多人出现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此时,吃上一个梨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梨是大自然的健康馈赠,自古便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它的身影不仅穿梭于寻常百姓的果盘之中,更在中医的药典里占据着一席之地。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梨“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在古代,它是宫廷御膳中的常客,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千年时光里,默默攒着养生智慧!

图片

梨肉

润肺止咳:梨中的配糖体及鞣酸等成分,能缓解呼吸道干燥,对肺热咳嗽、咽干喉痛有辅助调理作用。

生津止渴:其高水分含量(约85%)和天然果糖,可快速补充体液,缓解热病后期的口渴心烦。

促进消化: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加速肠道蠕动,预防秋冬干燥引起的便秘。

调节血压:钾元素有助于平衡体内电解质,适合高血压人群作为辅助食疗。

梨皮

梨皮具有清心润肺的功效,其止咳效果甚至优于梨肉,因此,在食用梨子时,建议将梨皮削下,用于泡水或煮水饮用,以充分利用其营养成分。

梨籽

梨籽中含有木质素,这是一种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在肠道中形成薄膜,与胆固醇结合,促使胆固醇排出体外,因此,梨籽对于通便、减肥、辅助降脂具有很好的作用。

便秘、血脂偏高的人群在榨梨汁时,可以连同梨核一起榨成汁饮用,以获得更多的营养。

图片

雪花梨

产地:河北赵县等地,为河北省土特名产。

特点:果肉洁白如玉,细脆多汁,甜度高,耐贮运,常用于制作梨罐头、梨汁等。

功效:清心润肺、利便、止咳润燥,尤其适合秋季干燥时食用,可缓解肺燥咳嗽。

皇冠梨

产地:黄、淮、海地区及长江流域。

特点:皮薄肉厚,酸甜适口,带有蜜香味,果核小,适合生吃。

功效:保护心脏、减轻疲劳,辅助降压,同时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酥梨

产地:安徽砀山等地,以砀山酥梨最为知名。

特点:个大皮薄,多汁酥脆,肉多核小,生吃甘甜。

功效: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充营养、保护心血管,还有抗氧化与抗炎的作用。

丰水梨

产地:日本品种,后引入中国。

特点:果皮呈黄红褐色,肉质酥脆,口感清香,但部分人认为果皮较厚。

功效:润肺止咳、生津止渴、清热降火、促进消化,同时还有辅助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富含B族维生素和钾元素有助于调节血压,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

库尔勒香梨

产地:新疆库尔勒,被誉为“果中王子”。

特点:个头较小,香味浓郁,皮薄肉脆,入口即溶,无残渣。

功效:生津止渴、润肺化痰,对肺热咳嗽、咽喉不适有缓解作用。

鸭梨

产地:河北、山东等地,又称“白梨”。

特点:表皮淡黄色,水分多,甜度适中,肉质细嫩。

功效:清热降火、润肺止咳,适合缓解咽喉干痒、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

南果梨

产地:辽宁鞍山等地,又称“香水梨”。

特点:鲜果脆硬酸甜,放置15天左右后肉质变软,风味浓郁。

功效:润肺止咳、养血生肌,对喉咙干燥、瘙痒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苹果梨

产地:吉林延边等地,又称“黄冠梨”。

特点:外观似苹果,肉质松脆多汁,酸甜适口,有香气。

功效:润肺止咳、促进代谢、清热降火、预防便秘,还可增强免疫力。

秋月梨

产地:日本引进,主产区为胶东莱阳等地。

特点:果形扁圆,肉质细脆,汁多味甜,石细胞少,耐贮藏。

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适合秋季食用。

贡梨

产地:山西临汾隰县等地。

特点:由砀山梨变异而来,个头大,皮薄多汁,味浓甘甜。

功效:清热润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降血压血脂、解酒护肝。

图片

梨性偏凉,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宜过量食用。

梨的含糖量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需要控制量。

女性在月经期间或寒性痛经者忌食生梨。

梨具有利尿作用,夜尿频繁者慎吃。最佳食用季节为秋冬,可根据体质搭配温热食材(如生姜、红枣)调和寒性。

图片

川贝炖雪梨

材料:雪梨1个、川贝5克、冰糖适量。

做法:雪梨去核切块,与川贝、冰糖同炖30分钟。

功效:润肺止咳,适合秋冬干咳、咽喉不适。

银耳百合梨汤

材料:梨1个、干银耳10克、百合20克、莲子15克。

做法:食材泡发后,同煮至黏稠,加少许蜂蜜调味。

功效:滋阴润燥,改善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口干。

梨藕汁

材料:梨1个、鲜藕200克。

做法:两者洗净榨汁,加温水稀释饮用。

功效:清热凉血,适合上火、口腔溃疡人群。

梨作为“百果之宗”,既能直接食用享受清甜,又能通过简单烹饪成为食疗佳品,是养生的理想选择。我们可以充分享受到它带来的健康益处。在日常生活中,不妨适当吃一些梨,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供稿:杭州市萧山区卫生健康局、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陈秀英

审稿: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龚华忠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