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铁开通后首个早晚高峰:不见想象中火爆 |
2012年11月28日 |
董旭明 李震宇 潘杰 摄 客运中心站 08:10 文泽路站 07:50 钱江四桥 08:00 对于一件新生事物,人们总会有一个适应习惯的过程,地铁之于杭州市民,同理。 昨天,刚刚正式开通试运营两天的杭州地铁1号线,迎来首个工作日早晚高峰。 如果说双休日让大家先过了一把地铁瘾,那么从昨天开始,地铁将正式成为人们出行的一个重要选项。 周一早晚高峰,有多少人改乘地铁上下班?坐地铁究竟方不方便?是否缓解了交通压力?和开私家车、坐公交相比,地铁是否更便捷……昨天,本报多路记者实录了首个工作日,杭州地铁1号线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体验 从城站到滨江上班 早上能多睡半小时 以往工作日早上7点不到,刘先生就已经守候在葵巷公交车,等候114路公交车,前往位于江陵路88号万轮大厦的单位上班。 刘先生家住城站火车站附近,因为刚毕业,没有买车,从家前往单位,全由公交车代步。 他办了张公交月卡,乘坐114路公交车前往滨康小区站,票价打5折,不过尽管坐公交很便宜,但他也不常坐。“114路车子不多,碰上堵车的时候,等车就要等半天。早高峰时三桥又堵,坐公交车去上班,最快半个多钟头,最慢要1个半小时。” 赶时间的时候,刘先生会选择另一条公交线路,坐公交车前往菜市桥,转B1路公交车前往市民中心,再转乘96路公交车到达滨康小区,加上等车转车的时间,总体耗时40分钟左右,花费在3.5元。 “这条线路看似麻烦,其实速度比一站到底还要快。”刘先生说,“首先这三趟公交都很多,不用等很长时间,另外依照这样的路线,不太堵车也不绕路。” 不过昨天,这两条公交线路刘先生都没有选,他在被窝里面多躺了半个多钟头,早上7点35分,在城站站踏上了地铁1号线开往湘湖方向的列车。 “我打算在江陵路站下车,然后走到单位。”刘先生一边用手机看地图一边说,“在地铁上的时间大概20分钟左右,车票一共3元,出站后再走一段路,估计8点半之前就能到单位,刚刚好。” 放弃私家车选择地铁 不用担心限行和堵车 金女士是从萧山赶到湘湖坐地铁的,因为周一车子限行。 “车子今天限行,坐公交车又吃不消。”金女士说,“平常周一我都是开车走庆春隧道,在钱江路附近靠边停一下,等到9点钟,再开车到单位去。” 不过随着地铁的开通,金女士的周一出行再也不怕限行了。早上7点半出门,坐半个钟头的702路公交车到湘湖站,然后从湘湖站坐地铁前往城站站,最后步行五六分钟到达单位。 “车费7元。”金女士说,“肯定比自己开车便宜。”不过路上花费时间有点长,主要是坐公交车到湘湖站的时间太长,要半个多钟头,公交车要绕路的,而且还容易堵车。” 金女士打算,晚上回家的时候,从湘湖站租辆公共自行车骑回萧山,看看需要花多长时间。她还计划自己开车到湘湖站,然后坐地铁到单位。 从下沙坐地铁到城西 省时又省钱还很惬意 在从下沙返回客运中心的地铁上,记者遇到了正悠闲听歌看报的曲先生。 曲先生家住下沙,但工作的公司却在城西古荡。以往开车上班时,就算不堵车也得花1个半小时,而一旦堵车,2个小时也是常事。 “我每天早上7点半出门,9点左右才能到单位。最头疼的是,我们公司楼下车位很少,我只能停在路边。运气不好时还有被贴单子的风险。” 而昨天,曲先生则选择将车开到文泽路站入口附近。随后停车搭乘地铁去武林广场,然后在杭州大厦附近坐24路,直达公司门口,全程耗费1个小时20分钟。 “开车上下班,每天起码有3个小时在路上,而且很累。地铁坐着舒服惬意,比开车轻松多了。”曲先生说,自己已经下定决心,以后上班就把车停在地铁口,然后搭地铁去上班。周末的时候,再自己开车出去玩。 而地铁除了为曲先生带来便捷和舒适外,也让他在经济上得了不少实惠。曲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自驾车:每天上下班油费得50多元,如果被贴上罚单,还得另加150元。而坐地铁:来回12元,公交车来回2元,而曲先生家距离地铁站约5公里,油费在10元左右,每天花费不超过30元。 坐地铁从临平到凤起路 比坐公交省了一半时间 家住临平的小孙这两天很高兴,因为她盼望已久的坐地铁去上班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公司在凤起路,离我家很远。当初主要考虑到正在修建的地铁有凤起路站和临平站,才下决心来现在的公司上班。” 早在地铁试乘时,小孙就已经抢先感受了一把。而经过尝试后,小孙更是坚定了要颠覆自己一年来上班线路的决心。“原先坐公交得1个小时50分钟,要是运气不好,遇上堵车,2个小时也不一定能到公司。而坐地铁上班,连一个小时都不用。” 原先小孙的上班路线是:在公交西洋桥站坐338路,途径28站,在省人民医院站下车,随后转乘26路,途径6站,才能到位于凤起路的公司。 而坐地铁上班,只要在临平站上地铁,途径6站,在客运中心站换乘后,再坐9站就可以到达公司。 小孙说,原先坐公交时,不仅耗时长,而且早高峰时车厢里非常挤。自己得每天早上7点20分起床坐车,9点半左右才到公司,自己已经被挤得疲惫不堪。 而昨天因为搭乘地铁,她晚起了10分钟,但即便这样,她还比往常早了40分钟到达公司。而且地铁宽敞舒服,她可以看报听歌,很是惬意。 数据 早晚高峰发送旅客6万人次 站点客流方向早晚刚好相反 昨天早上7点半,记者从城站站前往湘湖,一路上没什么人上地铁,列车上的空位置越来越多,不过从湘湖折返回市区,上车的人越来越多。 从西兴站开始,几乎每一站每一个门前,都有四五个人上车,等列车开到江陵路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而人流依旧不断涌进地铁内。不过车上也并非拥挤得难以落脚,还是有地方让人宽宽松松地靠一靠。 但这是这波人流高峰来得快也去得快,8点20分左右,列车到达武林广场站,列车上许多乘客下车,上车的人流减少,列车上又开始有了空位。而记者在武林广场站看到,后续的几辆列车,乘客都不是很多。 晚高峰也一样,下午5点20分左右,武林广场站等候列车的乘客开始增多,但在武林广场站下车的乘客同样也比较多,因此列车上基本保持宽松状态。 据杭港地铁公司统计,昨天,地铁1号线全天客流量为12.7万人次,比周日要少4.6万人次。售票7.8万余张,共开行地铁列车382列次,其中高峰期间加开10列次。站点人数略有回落,客流量最多站点是武林广场站(1.4万人次)、城站(1.1万人次)、龙翔桥站(1.1万人次),最少还是下沙西站。 早高峰7点到9点,共发送客流3.8万人次,刷卡进站3万人次,买票进站8000人次。早高峰期间开行列车正常班次53列次,临时增加列车5列次,共计58列次。早上人进站最多的是文泽路站、临平站、滨和路站及闸弄口站,出站最多的是武林广场站。 晚高峰16点到19点,客流量为2.2万人次,车次26列,其中4列加班车,平均每列载客846人。晚高峰和早高峰客流方向刚刚相反,进站最多的是武林广场、城站、龙翔桥、凤起路、定安路。 记者发现,除了往返与滨江和市区的上班族数量较为明显外,另外打铁关、闸弄口等几个市中心的站点的人流量也比较大,而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往返于市区与临平、下沙方向的乘客没有像预想的那么多。 影响 早晚高峰钱江三桥一路顺畅 晚高峰高架未出现排长队现象 从首个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来看,虽然地铁的开通对杭州交通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钱江三桥还是给了许多跨江上班的市民一个惊喜。 家住滨江水印城的王先生,昨天就尝到了地铁开通的甜头。因为上班在钱江新城,所以他每天上下班都走钱江三桥。 “往常三桥上桥口的转盘,每天都堵得水泄不通,但昨天上午却一点都不堵,过江到下桥这段路程也十分顺畅,车速能一直保持在60码左右。”王先生开心地说。 昨天晚高峰,钱江三桥依然表现不错,清江路下匝道完全不堵车,过了桥南引桥,进入杭州市区也很顺畅。许多住在滨江的居民都不由地感叹:“已经记不清多久没体会到开车顺畅的快感了!” 和三桥的一路通畅相比,虽然滨江区域的早高峰提前9点逐渐回落,但四桥的通行状况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尽如人意。 家住滨江白金海岸的葛先生在湖墅路上班,虽然地铁开通了,但他还是选择自己开车上班。原本想地铁开通后,早高峰四桥可能会相对通畅些,但领葛先生没想到的是,早上7点多开上中兴立交时,路况与以往早高峰没啥两样,甚至比上周一堵得还要厉害。 另外,昨天早高峰,下沙进入市区方向的艮山东路和德胜路和平时的情况也差不多。 到了晚高峰,四桥高架一线比平时顺畅了很多,没有出现车辆排长队现象。一桥通行状况也不错,进城方向最长的队伍排在江南大道西环路口。 公交客流量未出现明显变化 地铁周边公共自行车早高峰租用量增加20% 地铁开通了,公交车客流量有没有变化?杭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昨天早晚高峰公交客流平稳,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昨天早晚高峰,杭城公交车的班次和平时差不多,武林广场站是早高峰出站人流最多的站点,但武林广场附近公交线路特别多,大批量的人流一出地铁站,就马上被分流,不会造成波段式的公交车拥挤。 而部分外围的公交接驳线,由于早晚高峰上班族乘坐较多,客流数量出现略微上升。 地铁开通后,受影响较大的是B1快速公交车。以往周日下午4点钟之后,B1线公交车永远是挤得满满当当的,首发站都不一定能挤得上去,但是上周日,B1公交车显得宽松了许多,有些人直接坐地铁去了,一个是新鲜,另外地铁速度也比较快。 但到了昨天,变化却不是很明显。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分析,地铁给公交带来的变化,得经过一段时间,等客流量慢慢稳定下来,才能比较出地铁开通对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影响,然后再进行针对性调整。 昨天,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对地铁站100米范围内的29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进行了统计,服务点的租用量较平时递增了20%。下一阶段,地铁站点百米范围内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还将进一步增加。 畅想 “5+2”模式 有望成为主流出行方式 在杭州主城区出行,什么交通工具最方便快捷,很多人的答案是:电动车。但电动车的缺点也不言而喻,跑不远、不安全。 如今,杭州终于盼来了地铁,虽然仅仅是一条线,却弥补了杭城公共交通的远程快速交通的空白,也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 随着杭州地铁1号线的开通,杭州人有多种多样的交通选择,杭城已经进入一个地铁、公交、出租、公共自行车与私家车“优势互补”的交通出行时代。 公共自行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路程,地铁解决了远程交通的问题,公交车铺遍整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出租车招手即停贴心服务,几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特点,所处环境,选配适合自己的最佳出行方式,也是更快捷、更低碳的出行方式。 停车难,路上堵,这是杭城交通的老问题了,在这种交通状况下,其实许多杭州市民已经选择了5+2的出行方式,即工作日的时候,骑电动车或自行车,双休日全家出行去郊外游玩时,再开私家车,环保又方便快捷。 平时上班,开车到中心城区找停车位很难,路上又容易堵车;坐地铁既低碳环保,又节约了时间成本,不用支付停车费和油费,一举三得。 而对于周末两天来说,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带上全家老小出去休闲、郊游,这时候考虑到老人和小孩的安全问题,还是开车比较稳妥。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生活区、工作区相隔较远的市民无比羡慕,却又难以实现,如今地铁的出现,使之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将逐渐接受并喜欢这种出行方式。 在早晚高峰,当地面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尤其是私家车因堵车而痛苦不堪的时候,地铁既可以保证上班时间,也可以提高赶路的效率。而随之带来的交通良性循环,路面交通堵塞缓解,也将让杭州这座城市更加宜于生活居住。 在不久的将来,私家车很可能成为市民乘坐地铁的摆渡工具,往返于地铁站与家之间,而与之相配套的停车场、换乘服务等等,也将会越来越完善。 “5+2”出行,有望成为杭城主流生活方式。 |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 编辑:实习生 莫雪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