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长该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1-10-11 11:14:21

父母从小高标准严要求 女儿常做噩梦缺乏安全感

1年时间接诊6万余人次 初中生比例上升 

都市快报讯 昨天一早,天色阴沉,时不时下小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院)义诊现场,前来咨询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家长,排起了长队。

“一个暑假孩子迷上了玩游戏,开学不肯去学校,我们多说几句他就要摔东西,跟我们吵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女儿上高中后考试成绩不理想,她想不通,钻牛角尖,也不爱和同学交流,现在已经不愿去学校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担心她出事。”

“儿子在学校里没有说得来的朋友,回到家也不跟我们沟通,晚上不睡觉,白天起不来,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嚷着要退学。”

队伍中,一些家长“自来熟”,互相倾诉苦恼,谈论着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

父母从小高标准严要求

女儿常做噩梦缺乏安全感

夏先生昨天起了个大早,坐高铁赶到杭州,直奔浙大精中(杭州七院)。此行,他是替大一女儿来做咨询的。

夏先生和爱人都是高学历,家境殷实,从小对女儿小洁严格要求,期望很高。小洁的童年是在各种兴趣班中度过的,钢琴、古筝、舞蹈,奥数、画画、朗诵。在夏先生看来,小洁性格乖巧,多才多艺,是他们的骄傲。但他不知道,小洁其实并不喜欢这一切,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不敢表达不满。

进入初中后,小洁的成绩在班里只排中等,到了高中,学得更加吃力。每次看到小洁不那么优秀的成绩,夏先生总难掩失望。思来想去,夏先生希望小洁学舞蹈,以后走艺术生的路。

在参加艺考舞蹈培训的过程中,小洁意外结识了隔壁班的一名男同学,两人产生了感情。夏先生夫妇发现后严厉批评小洁,还找到男生,阻拦了这段感情。最后,男生和小洁分开了。

今年,小洁考上大学,但一直没法走出那段恋情。同学们眼里的她很孤僻。但其实,在小洁心里,太缺乏安全感,她经常做噩梦,梦见被父母抛弃,被男朋友抛弃,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孩子情绪有问题已经有段时间了,我们一直没有去关注,真的很后悔,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做好,孩子痛苦,家长更痛苦。”

2020年接诊12-18岁青少年

达6万余人次

青少年抑郁情绪占40%左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正在逐渐上升。

浙大精中(杭州七院)统计了2018-2020年,12-18岁青少年就诊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接诊的12-18岁青少年为3万余人次,2019年到2020年明显增多,2020年更是翻了一番,达6万余人次,这其中,抑郁情绪占了40%左右。从就诊的年龄段上来看,初中生的比例在上升。

是什么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浙大精中(杭州七院)院长李涛教授坦言,学习、生活等压力,都可能造成心理相关问题和疾病的发生。同时,生物学方面的原因,比如大脑的发育,大脑里化学物质的改变,以及家庭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使得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做更多科学研究来探究和发现病因,更好地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和治疗。”

李涛教授说,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出现越来越多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和睡眠问题,而进入青春期后期,一些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精神分裂症,严重的躁狂症,抑郁障碍都会出现。因此,把筛查的关口前移,早干预早治疗,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非常重要。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从哪些方面关注?

在临床工作中,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医务部副主任、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执行主任王奕權总是碰到一些盲目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长,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这几点一定要关注。”王奕權说,第一,看孩子的日常行为。有没有按时去学校,按时完成作业,睡眠、饮食等日常生活习惯是否规律。如果在一个阶段持续出现日常行为波动和反常,就要注意了。第二,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要关注孩子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的互动有没有问题。第三,要留意孩子最近有没有出现反常行为,比如摔东西、长时间哭泣、精神不济、情绪不高等。第四,是否有情绪失控或伤害性、危险性的行为,比如离家出走、语言冲动、自伤行为等。

“通常来说,关注到孩子一些异常行为后,要针对问题进行探究,不能简单认为是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尤其要关注孩子事后的转变,如果事后能很快回归到正常轨道,那就可以继续观察。但如果两周以上没有明显改变,甚至一周后情况还在恶化,就要抓紧提早干预,或向学校心理老师寻求帮助,或找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王奕權强调。

孩子进入青春期

有了自我情绪表达

别急着给他们贴标签

青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大学毕业前,都处于心理不稳定阶段,要面对心理成长、竞争压力、自己个性的稳定、家庭关系等问题,当遇到困难、目标不明确、压力太大等情况时,自己消化不了,便会转化成情绪不稳定,多表现为焦虑、抑郁。

当这些焦虑、抑郁的情绪出现时,如果有人能耐心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一起调整、释放负面情绪,他们或许很快就能回归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王奕權特别提醒,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如果孩子早早被定论‘焦虑症’或‘抑郁症’,对他们内心是一次不小的打击,而在休学的日子里很可能走向两个极端,或是过早接触社会,或是宅在家里成为‘废人’,如果再加上不科学用药带来的副作用,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王奕權表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道路上,学校的参与非常重要。他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我情绪表达,他们的探索欲和方向性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转到在学校和同学的相处中,他们更多在意的是同伴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尊重。

王奕權说,学校的人际关系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不适应,往往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讨好型社交,一个劲讨好、付出,自己吃亏,最后变得非常压抑;还有一种是自卑型社交,找不到存在感,无法融入团体,被排挤到边缘,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情绪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心理促进都需要通过学校里的人际互动和良性竞争来实现,学校要针对性地营造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环境,既兼顾人际关系,又兼顾心理发展。”

基于这一点,近年来,王奕權等一批有精神医学专业支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专家进校园,为老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早期干预、心理筛查、专题讲座、督导检查、心理援助等。

“我们希望形成一个全程关爱的模式,学校积极关注孩子情绪,如果发现问题,和家长协作,为孩子提供帮助,必要时到医院接受专业帮助,等医院处理完,最终孩子还是能返回学校学习。这是一个比较良性的模式。”王奕權说。

每7名10-19岁的青少年中

就有1人患有精神障碍

如何识别早期青少年抑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数据显示,我国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81%左右。

在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的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障碍。所有这类疾病中有一半在14岁开始发病,但大多数未被发现和治疗。

如何早期识别青少年抑郁?王奕權提醒,抑郁的早期表现,最核心的症状是持续悲伤、情绪低落,对通常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如果近期发现孩子失去了往日活力,闷在房间不说话,在学校和同学不沟通,莫名其妙痛哭流眼泪,要提高警惕。”

此外,还有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症状,即烦躁,情绪极端化。“表现为情绪失控,一点就着,吵架摔东西,要死要活。”

当然,抑郁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生理变化,比如睡眠变差、乏力、精神不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过胖过瘦等都要引起重视。

“如果以上情况不管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出现,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未见好转,就要积极干预了。”王奕權提醒。

运动是减少患病的有效因子

早期非药物干预方法越来越多

“青少年一定要多运动,最好是中等强度的运动!”王奕權接诊的很大一部分青少年患者中,追溯病史,往往都喜欢“宅家”,缺乏运动。“事实上,已有研究证实,运动可以有效减少青春期精神疾病或精神问题的出现。那些喜欢运动的青少年,相对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会降低,尤其是男生身上会明显降低。”

屏幕使用时间问题也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王奕權说,父母的屏幕时间与儿童青少年的屏幕时间存在直接的正相关。频繁使用屏幕的父母对儿童青少年的屏幕时间会有更大的宽容度,父母过长的屏幕时间,也降低了他们在限制儿童青少年屏幕时间时的威信,容易引起儿童青少年的反抗情绪。“屏幕使用时间越长,青少年高级认知功能就会越差,与人沟通及自我需求表达能力越差,取代了原本与家人及同伴的社交活动,最终可能阻碍其社会发展和个人技能的提升,甚至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抑郁情绪。”

而对于家长关心的早期干预药物治疗问题,王奕權表示,很多时候,早期干预可以通过非药物的物理治疗,包括经颅磁治疗、光照治疗、生物反馈技术等,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心理治疗进行系统综合干预。“哪怕是后期比较严重的阶段,现在的治疗也不是单纯靠药物,而是药物、心理、物理治疗相结合。”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晶 通讯员 李彬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