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近3年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安宁疗护阶段,非肿瘤患者生存风险明显高于肿瘤患者,这项令人意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即使身患“不治之症”,只要得到妥善守护,其生存期反而要高于“正常人”。该研究成果出自浙江省福利彩票公益金赞助的《老年人临终关怀救助服务》研究课题。
这一研究课题由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教授曹梅娟领衔,省内两家医养机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家三级医院及多家养老机构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先后对264例安宁疗护患者生存开展评估。研究者根据患者首次病程记录和服务记录,评估初期临终患者的生存期评分,再根据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放化疗和安宁机构类型综合分析,全程跟踪,至患者生命期结束。
研究期间,研究者尝试通过建立安宁疗护准入标准,帮助医护人员确定安宁疗护时间,依据病性制定最优照护方案等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
结果显示,不同安宁疗护机构间患者生存风险存在差异,临终患者生存期评分较低的医养结合中心内患者,其死亡风险却低于评分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究其原因,可能与我国优质安宁疗护资源集中于大型医疗及康养机构,患者及家属更青睐上述机构,加剧不同安宁机构间服务水平与质量差距。
造成非肿瘤患者生存风险明显高于肿瘤患者的原因,让不少参与研究的专家颇感意外。分析表明,一是肿瘤患者和家属明确患者身体状态及相关健康指标,给予充分关注,做好对症下药,而非肿瘤患者受到家属关注和医疗资源倾斜力度相对较少;二是进入临终关怀阶段的非肿瘤患者多为高龄长者,身体健康程度与生命力已近尾声,属于自然现象,符合自然规律。
安宁疗护是为疾病末期患者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应症,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照料与人文关怀,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作为此次项目牵头人,浙江康养研究院专家、省民政事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王先益表示,受儒家孝文化等因素影响,家属“绝不放弃最后一线希望”的理念,不仅浪费宝贵医疗资源,也使生命晚期病人增加痛苦指数。
“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安宁疗护已经不仅仅是医疗范畴的事情,也是社会道德范畴的工作,把‘送别’这件事办好,推动浙江版通用标准出台,是这项研究的终极目标。”王先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