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外科:
十年创新改写手术边界 引领未来医疗方向
2015年9月在国内最早获批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20年12月引进浙江省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机器人外科的赛道上,浙大邵逸夫医院用十年时间跑出了“加速度”,如今不仅成为省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首屈一指的中心,更将微创技术推向极致:随着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等顶尖术式的突破,使机器人手术进入极致微创的“单孔”时代,开启超远程机器人手术新篇章。
蔡秀军教授团队成员、普外科梁霄主任医师是浙江省个人达芬奇机器人肝胆胰手术量纪录的保持者,目前个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突破千例。
他回忆起一个印象深刻的病例:41岁的李先生因持续腹痛腹泻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就诊,确诊肝细胞性肝癌,肝左、肝中静脉,下腔静脉及门脉左支均受到肿瘤侵犯。经讨论,团队建议先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
李先生的手术难度大,风险极高。得知团队先前成功开展的国际首例完全腹腔镜下下腔静脉切开取癌栓术非常成功,李先生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
经过详细评估和会诊,梁霄主任医师为其实施了机器人辅助扩大左半肝切除术+下腔静脉切开取癌栓+下腔静脉壁部分切除重建术。手术非常顺利,李先生恢复良好。
这是国际上第一例完全机器人下肝切除联合胸腔镜下腔静脉切开取癌栓手术,更是团队实现的第三个“全球首例”。
目前,机器人手术等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在普外科已普遍应用于肝胆胰疾病、胃肠疾病等领域的诊疗,总手术量突破2000例。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这支“梦之队”并未止步。当下,团队正就机器人的远程应用开展大量工作,相继实施全球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脏切除等高难度手术,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胃肠外科:
快人一步 重塑观念 为胃肠手术擎起速度与精度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普外科,胃肠与肝胆胰领域的微创技术齐头并进,共同为腹部疾病谱系构建起全方位的治疗体系。普外科主任王先法主任医师介绍,2024年,胃肠外科年开展手术2000余例,其中胃恶性肿瘤超过900例。
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的生命奇迹,60多岁的吴大哥就是其中之一。忙于打拼的他忽视了身体警报,直到上腹部持续不适才来就诊,结果查出晚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在传统认知中,这种情况被视作一道无法跨越的生命坎。但王先法主任医师和团队大胆创新,先通过三次新辅助化疗让肿瘤及转移灶“缩水”,再运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切除三分之二的胃。最终,病理报告显示肿瘤细胞已完全消失,吴大哥顺利出院,即将开始术后化疗。
“放在过去,这种情况是要‘开大刀’的,而如今,我们可以做到全腹腔镜下的微创手术治疗。”王先法主任医师说,胃肠外科早在2004年就实施了省内第一例腹腔镜下胃切除术,是国内最早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癌、肠癌及其他胃肠道疾病诊治的先锋单位。“二十年前刚开始做腹腔镜手术时,质疑声不绝于耳,而我们坚持用事实说话——手术流畅、解剖精准、出血极少,这些特点渐渐为我们赢得了同行赞誉和患者信任。”
随着大量临床结果的证实,腹腔镜辅助胃肠手术在全国各大医院铺开,逐渐成为主流。而浙大邵逸夫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始终“快人一步”走在前列,如今已全面开展全腹腔镜下手术。
“通过最规范、最恰当的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尽可能让患者受益——减少创伤、更快康复、并发症风险小,微创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王先法说。
疝与腹壁外科:
高效手术“补洞” 快速康复出院 无痛重塑健康生活
在疝与腹壁外科领域,浙大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凭借“微创、无痛、舒适、安全”的诊疗特色,赢得患者的信赖。
99岁的吴大爷被腹股沟疝困扰数十年,因年事已高,手术风险极大。辗转到浙大邵逸夫医院求医后,黄迪宇主任医师团队联合麻醉科、心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多学科协作,仅用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全麻下无痛微创腹腔镜疝修补术,让老人次日即康复出院。
疝与腹壁外科在省内最早开展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裂孔疝的手术治疗,科室与消化内科紧密合作,通过药物、内镜射频、腹腔镜下微创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等个性化治疗方案,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来自义乌的林先生10余年来深受烧心、反流症状困扰,久而久之牙齿软化松动,口臭严重。经黄迪宇团队实施腹腔镜下微创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次日便出院,口臭问题也迎刃而解。
作为省内最早大规模开展微创疝手术的医院之一,浙大邵逸夫医院开设了全省首个无痛疝病房,如今常规开展微创腹腔镜下各类疝修补手术、局麻下微小切口修补手术,积累了上万例复杂疝、疑难疝和腹壁疾病的微创手术经验。依托互联网医院优势,绝大多数患者可在线完成术前咨询、预约住院到术后随访全流程,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就医便利。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