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重与代谢外科:
从克服疾病到日常管理 减重治疗的“双重使命”
浙大邵逸夫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中心成立于2021年10月,虽然年轻但开展减重代谢外科工作已经有十余年,通过减重代谢手术已经让2800多位中重度肥胖患者重获健康。
25岁的小李曾重达376斤,合并“三高”和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只能坐着或趴在墙上睡觉。入院时,他的体重指数(BMI)接近60,远超外科指南规定的手术指征(BMI≥32.5),并伴有严重水肿,随时有心力衰竭风险。
普外科于卫华副主任医师团队为其精准实施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仅用三个小切口,在不改变胃原有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将小李的胃变小、变细。四个月后,他已成功减重126斤,现在体重250斤,各项指标明显好转。小李感慨:终于能躺平睡个安稳觉了。
“减重手术的核心是治病,而非单纯减肥。”于卫华副主任医师表示,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往往伴随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等严重并发症,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
对于减重手术,国际上多采用五孔法。作为省内规模最大且唯一拥有减重专科病房的中心,浙大邵逸夫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中心充分发挥微创技术优势,对减重微创技术进行改良,开展 “小三孔”和“单孔”腹腔镜微创术。
对不同阶段的肥胖患者,个性化选择术式:对轻中度肥胖、药物疗效不佳的,采用胃转流支架置入术;对BMI≥27.5、伴有严重糖尿病无法改善的患者,考虑胃旁路术;对BMI≥45的患者则考虑袖状胃切除联合近端空肠旷置术。
“除手术治疗外,我们也积极向大众传播科学减重理念和营养知识,致力于将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管住嘴、迈开腿”,这是任何减重方法的基石。”于卫华强调,科学饮食和运动才是实现健康体重的根本之道。
IBD外科:
挑战“绿色癌症” 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出击
IBD是炎症性肠病的简称,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发病率持续攀升。“因目前IBD尚无法根治,它也被称为‘绿色癌症’,但我们可以通过规范治疗使其得到有效控制。”普外科周伟主任医师介绍,多年来,医院凭借精准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众多IBD患者重燃生活希望。
20岁的晓梦,从十余岁起便饱受腹痛、腹泻的折磨,病程漫长而痛苦,后来更是出现腹腔肠内瘘,在当地做了左半结肠切除和结肠造口。此后,晓梦仍反复发热、腹痛、无法进食,体重下降明显,长期卧床,仅靠肠内营养维持,还逐渐出现腹膜后脓肿、下肢肌肉萎缩、全身广泛静脉血栓,已然无法正常生活。
一年前,晓梦在浙大邵逸夫医院被确诊为克罗恩病。周伟介绍,患者一入院就因为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重度营养不良收入ICU,多处肠瘘和长期炎症导致的小肠癌变几乎让她命悬一线,病情非常棘手。经过一个月营养支持和反复的多学科评估,周伟团队决定放手一搏,为晓梦实施高难度手术。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这位曾经体重70斤骨瘦如柴的女孩,如今已稳步增加至130斤,重现青春光彩。
相对于克罗恩病较高的手术率,溃疡性结肠炎通过规范药物治疗能得到病情控制,可一旦出现并发症,手术时就需要切除全部大肠。对于这类患者,团队创新开展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联合回肠储袋重建术,并运用蔡秀军教授团队发明的可降解肠转流支架避免肠造口,更微创地重建消化道,为患者带来福音。
“把握手术时机很关键,IBD患者出现肠梗阻、肠瘘或者药物无法改善病情时,就要考虑手术治疗,部分病变局限的克罗恩病患者早期手术疗效更好。”周伟介绍,目前中心IBD手术量已超过2000例,其中过半患者来自省外。
作为多学科协作的典范,IBD中心会聚内科、外科、影像、病理、营养、康复、护理等多领域专家,通过精准微创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帮助患者安全“闯关”。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