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把冰箱当成保险箱
无论买了啥都全部塞进冰箱,然后,很多东西一放就放很久。
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首先,各种食物长时间存放在冰箱里,很容易窜味儿,也会交叉污染。其次,冷藏或冷冻食物只可以减慢细菌的生长速度,但部分微生物仍能生长。
别以为你家的冰箱很干净,其实可能“特别脏”。《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上发表过一项关于家用冰箱冷藏室卫生现状调查及清洗效果评价的文献,调查人员纳入了 15 台购买 2 年以上、正常使用 6 个月以上且从未进行过清洗的冰箱,对它们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冰箱冷藏室内大肠菌群平均检出率为 64.44%,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检出率为 13.33%,沙门氏菌平均检出率为 2.22%。[12]
另外,冰箱里还可能有单核李斯特菌(LM),这种细菌在 2℃~42℃ 均能存活,尤其能在低温环境中持续生长和繁殖,这使得它在冰箱冷藏条件下也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长。[12]人一旦吃了含 LM 的食物,就可能会引起李斯特菌病,初期表现为轻微类似流感症状,后期可发展为败血症、脑膜炎、脑脊髓炎、自然流产、早产、死产等,死亡率高达 20%~30%。[14]
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冰箱,生熟分开存放;不要塞太满;定期检查冰箱;定期清洗冰箱。
7.菜板生熟不分
很多家庭都是 1 把菜刀、1 个砧板,切完生肉又去切蔬果/熟食,这样生熟不分,很容易导致交叉污染。生鲜食物上的残渣及细菌很容易污染到其他食物,进而引发食物中毒。
曾经有人对上海市居民家庭厨房卫生状况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 59.7% 的 居民家中砧板存在生熟混用的情况,还有 46.3% 有菜刀生熟混用的情况。[15]
2023 年 3 月发表在《环境与健康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家庭厨房环境细菌和真菌群落及多样性调查采集了 6 个家庭厨房的水槽、台面、墙面、砧板、刀具、柜门、碗柜把手和抹布 8 个位点的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砧板的微生物污染水平最高,检测出了蜡样芽孢杆菌、溶血性葡萄球菌、黑曲霉等多种致病菌。[16]
砧板之所以最“脏”,可能是因为容易残留水分和有机物,以及表面凹凸不平的刀痕,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图:参考文献[16]
解决方法:切生肉的不要和切蔬果/熟食用同一个砧板,避免交叉污染,一定要分开使用;使用后彻底清洗,悬挂晾干,避免细菌滋生和发霉。切食材的刀具最好也有区分,切生肉和切蔬果/熟食不要用同一把刀。
8.筷子常年不换新
很多家庭存在一双筷子用好几年的情况,只要筷子没坏就不换。
但是,筷子真的要勤换!特别是竹筷或木筷,如果环境潮湿又清洗不彻底,就很容易滋生细菌,甚至会发霉。
2020 年,上海市消保委征集了 200 双普通家庭使用过的旧筷子和 660 双新筷子,包括木、竹、不锈钢、密胺、合金等五类,对这些筷子进行了检测。[17]结果发现:在这些材质的筷子中,使用时间超过 6 个月的筷子更容易发霉,霉菌数量比新筷子和使用 3 个月的筷子要多 30% 以上;木质和竹质筷子结构疏松,表面的凹槽、细纹容易藏匿细菌,霉菌计数是不锈钢、合金、密胺筷的 7 倍以上。
解决方法:每次餐后认真清洗筷子,晾干后再放入碗柜,且碗柜要保证干燥;筷子要定期消毒,竹木筷子可定期用沸水煮 20 分钟(易变形)或每隔 6 个月换一次。
这些习惯,看似安全,但实则暗藏健康风险。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没必要,但一个个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堆叠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大的隐患。所以,真的建议大家尽早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危险习惯”。
欢迎转发“相亲相爱一家人群”,守护家人健康!
参考文献
[1]袁美娟,薛文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验证回锅油的品质[J].食品科技,2012,37(8):283-285289
[2]杨月欣,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3]李杜娟.反复煎炸的食用油酸败指标检测与食用安全[J].河南科技,2021,40(5):127-129
[4]杨雪莲,张翔宇,谢建春,王成涛.部分食品煎炸用油的反式脂肪酸比较[J].中国食品学报,2021,21(1):327-333
[5]胡新,姚亚明,王鹏,屠康.不同冻结和解冻方式对猪肉品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7,38(19):278-283.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17.19.051.
[6]叶展,罗舒凡,吕亚萍,熊远夷,刘元法.食用油脂热烹饪油烟组分特征、健康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4,45(12):324-339
[7]邸亮,王岳人.厨房吸油烟机不同运行模式下PM2.5动态分布影响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5,0(5):30-33
[8]谢芬,魏鹤群,刘青,余惠,余娇.热食热饮与食管癌风险的Meta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18):1713-1719
[9]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24,16(04):412-413.
[10]杨中华,易芳,王青青,等.中国人群烫食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3,49(06):667-671.
[11]梁科,王懿,李斌,黄紫茵,石松.霉变水果微生物及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1(31):103-105
[12]孙伟莲,龙科言,唐丽,黄维,吴媚,张遵真.家用冰箱冷藏室卫生现状调查及清洗效果评价[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4,36(2):133-138
[13]黄利.浅谈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防控措施[J].中国食品工业,2024(13):89-91
[14]吕素玲,何源,周莹冰,等.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检测与防控专家共识[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3,22(03):430-432.DOI:10.19937/j.issn.1671-4199.2023.03.045.
[15]陆冬磊.上海市居民家庭厨房卫生状况调查研究[D].复旦大学,2012.
[16]刘欣琪,陈玲,陆永成,等.家庭厨房环境细菌和真菌群落及多样性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3,40(03):244-250.DOI:10.16241/j.cnki.1001-5914.2023.03.011.
[17]https://315.sh.cn/html/bjsy/2020/10/26/0952fdd4-4d2d-42d8-a253-90f5639d376a.shtml
策划制作
作者丨薛庆鑫 注册营养师
审核丨张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
阮光峰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策划丨钟艳平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