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杭州西湖迎来今年第28窝鸳鸯宝宝,7只新生雏鸟绒毛初干,紧随母鸳鸯初次下水,开启生命中的首次觅食之旅。截至目前,今年西湖(含外围)共迎来28窝、239只鸳鸯宝宝,创下出窝和出仔数的近年来新高。
(今年4月25日一早,西湖第一窝鸳鸯宝宝成功出窝,鸳鸯护卫队暖心护送“一家11口”过马路跃入西湖。杭州网网友“阿六头” 摄)
这一创纪录的景象并非偶然,它生动展现了西湖鸳鸯种群的蓬勃生机,更是近年来西湖水域生态系统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日益彰显的缩影。
“鸳鸯是西湖的精灵,守护它们就是守护美好”
2017年5月5日,11只毛茸茸的鸳鸯幼崽从新新饭店旁的树洞跃入西湖,这是陆建利记录到的第一窝小鸳鸯。“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它们更是‘美好与爱情’的象征。”陆建利的话语中饱含深情,“唐代诗人卢照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句,描绘出的美好意境,就是我投身保护事业的初心。”
(“鸳鸯爸爸”陆建利在西湖边给孩子们作科普,同时也告诉大家,保护鸳鸯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投喂、不惊扰、不抓捕,保持距离,静静观赏。)
在过去的8年里,西湖鸳鸯保护者们风雨无阻、日夜守护,系统记录着每一窝新生鸳鸯数量,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累计记录到150窝、1199只鸳鸯宝宝诞生。数据显示,西湖周边鸳鸯的繁殖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以后,鸳鸯的繁殖巢数量稳定在20巢以上,出窝小鸳鸯数量稳定在170只以上,2021年的峰值达到了233只。
(陆建利用相机记录遇到的每一窝鸳鸯,对西湖里的鸳鸯宝宝如数家珍。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总能很远认出小鸳鸯是今年的第几窝,几号出生的。)
翻开记录册,每窝鸳鸯都有独一无二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藏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2017年的首窝鸳鸯取名“杭杭”,第二窝叫“西西”,合起来便是“杭州西湖”;后续的“爱爱”“心心”“好好”“美美”,寄托着“爱心好美”的愿景。2018年,“梦梦”“真真”“圆圆”“满满”“欢欢”“喜喜”“平平”“安安”等名字,则缘于幼儿园孩子们纯真的童心。
(5月23日,陆建利在紫阳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特别的自然课。他用生动的图片、真实的案例,让孩子们明白:每一只小鸳鸯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片湖水都值得珍惜。“自然是一个大课堂,孩子们在这里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他说。)
这些名字不仅是代号,更是生态保护的宣言。鸳鸯护卫队队长程国龙说:“名字里藏着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也提醒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从细微处行动。”
(6月13日一早,鸳鸯护卫队队长程国龙和队员们就来到孤山,观察记录这边鸳鸯的活动情况以及生长发育状态。)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