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抗战:让历史告诉未来
发布时间:2025-07-07 09:20:57

观众在参观“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专题图片展”。 记者 李忠 摄

6月26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里,“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专题图片展”正式开展,它诉说着这个民族那段屈辱的、悲怆的、不朽的历史。

历史太重,图文无声,却震耳欲聋。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的抗战爆发。杭州,是全国最早沦陷的大城市之一。

从此,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杭州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在笕桥机场,中国空军以零伤亡的战绩,创造了抗战初期空战的首次大捷;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里,陈列着梭镖、土铳、大刀等“原始”武器,诉说着当年这支队伍在难以想象的艰险中克关夺隘,绝处求生;

西溪路上,淞沪抗战88师阵亡将士纪念牌楼至今高高耸立,“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分外醒目;

浙江大学开启的“文军长征”,跨越6个省份2600余公里,在烽火中延续学术火种……

这座城市里许许多多的人,他们毁家纾难、折冲斡旋,他们坚持斗争、慨然赴死。郁达夫掷地有声地写下了:“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缅怀与铭记的时节,我们回望那场伟大的胜利,铭记那些定格在硝烟中的身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一桥风骨:

钱塘江大桥的断桥绝响

他爱国、爱桥,所以建造钱塘江大桥;他爱国、爱桥,所以挥泪炸毁钱塘江大桥。

1933年春,钱塘江畔的风裹着咸涩的潮气,也裹着一个民族的期盼。怀着拳拳报国心的茅以升接下被外国桥梁专家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

彼时,山河飘摇的中国太需要一座横跨钱塘江的钢铁脊梁——它不仅是交通命脉,更是对抗国际偏见的利刃。最终,历时两年半的建设、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终于从桥上通过。

这座桥的生命,注定与家国命运共振。通车后的89天里,它成了抗战的输血通道,军用、民用物资清单上的数字每天都在刷新,这座耗资160万美元的大桥,输送的战略价值早已百倍于此。

1937年11月的冷风带来了最坏的消息:日军逼近杭州,必须炸毁大桥。11月16日,“炸毁大桥”的指令传来,茅以升在图纸上圈出爆破点时,指尖微微颤抖。“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这句低语里,藏着一个工程师撕裂般的抉择。

12月23日,随着一声巨响,茅以升忍痛亲手炸毁了大桥。当夜,他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在书桌前写下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主持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作,他带着团队从废墟里拾起钢梁,逐段修复、重架,实现了当年“复桥”的誓言。

如今,这座饱经沧桑的大桥仍横跨在钱塘江上。每当列车驶过,钢轨的震颤里仿佛还能听见80多年前的呐喊:有些断裂是为了更好地连接,有些牺牲是为了永恒的重生。真正的脊梁,不是钢铁浇筑的,而是用赤子之心锻造的。

一位女子:

“国尔忘家”的抉择

1940年2月17日,大年初十,浦阳江西岸的塘坞村一片寂静。

在村小教师沈佩兰的心里,这番寂静让人有些发慌。前一天,在村子附近,日军与中国军队激战了数小时,打了败仗的几个日本鬼子涌进了吴家墙门,她和小姑就一直躲在香火堂的壁肚里。

寂静中,沈佩兰发现吴家墙门后面的祠堂里有人影晃动。

是日本兵!原来日本兵整个晚上就躲在自家隔壁的祠堂里,沈佩兰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她脑海中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去给中国守军报信!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沈佩兰开始行动。丈夫吴寿彪寻机带着老人和孩子从柴房逃走,沈佩兰乔装出村,一路机智躲避日军,凭借自己对地形的熟悉,跑到了中国守军192师驻地,报告了日军指挥地点和火力点。

中国军队弄清敌情后表示,吴家墙门高大,事实上已成为日军的屏障,要想成功突袭并消灭日军,只有炸毁吴家墙门。

要炸毁自家祖屋?吴家传代的产业就要“毁在自己手上”吗?作为吴家的儿媳妇,沈佩兰不是没有犹豫。但很快,她还是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击毙日军,宁可炸毁自家祖屋。

回到村里,沈佩兰与两位战斗员潜入吴家宅院,先后在厨房、堂屋、墙楼放火。一时间烟火熏天,引得祠堂内的日军嚷闹乱翻。119团随即用炮火猛轰吴家墙门及周边。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处可逃。中国军队兵分三路,堵住了日军的去处,合围日军。

此战歼灭日军200余人,毙敌战马100余匹,缴获敌战马30余匹、各种弹药300余箱及数百担军用物资。

日军前锋得悉后续部队被歼,当即缩回萧山。119团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沈佩兰的家也在炮火中化为灰烬。

1940年3月12日,《东南日报》刊登题为《巾帼英雄》的通讯,对沈佩兰的壮举进行报道。于右任先生为沈佩兰手书“国尔忘家”四字匾额。

一场激战:

胜利前夕的壮烈牺牲

富阳区环山乡环一村的抗日英烈亭,六角飞檐似利剑刺破晴空。亭中黑色石碑上,刻着“环山抗日英烈纪念碑”九个大字,石碑背面刻有战斗经过及牺牲英烈姓名。纪念碑映照着1945年8月初那场激战的血色余晖——那是抗战胜利前夕,两渡富春江之际,新四军与日军在芳泉村展开的生死较量。

彼时,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十一支队二营正以芳泉村为中心宿营,炊烟刚起,密集的枪声便撕裂暮色。日军伏击部队突然杀出,手榴弹在队列中炸开,教导员当场牺牲,四连连长华剑身中数弹仍挥枪冲锋,最终倒下。

在这危急时刻,第四纵队决定由刘锡文(时任第四纵队十一支队队部作战参谋)赶去任二营代理营长职务,并落实两件事:一是迅速查明情况,对方是顽军还是日伪军,是不是浙东纵队部队的;二是组织各连协同击敌,以免各自为战,授敌以柄。

此时,二营部队主要配置在凉亭附近,为了摸清情况,刘锡文在第一时间开展火线喊话,刘锡文问:“你们是哪个部队?”隔了片刻,对方用生硬的类似广东口音反问:“你们是哪个部队?”接下来的问话,对方都以鹦鹉学舌的方式回应,而刘锡文从其生硬的话语中推断出对方是日军。

于是他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组织火力向答话敌人的位置猛打,并组织右翼分队配合凉亭正面分队猛击敌翼侧。在二营猛烈火力的打击后,敌人火力渐渐稀疏。为了减少伤亡,二营又以退为进,在给敌人威慑后,悄悄撤出阵地,此时的敌人还在原来的位置上盲目射击,而二营早已尾随主力经龙门镇向大章村进发。

此役毙敌30余人,伤敌无数。

一座馆:

受降厅里的历史刻度

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浙江省唯一的大型抗战胜利主题纪念设施,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又满含血泪的抗战岁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华夏。富阳宋殿村被历史选中,成为接受侵浙日军投降的唯一地点。此处的一座寻常宅院,见证了浙江抗战的终局时刻。

9月4日,中方受降代表——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进指挥所主任韩德勤中将、副长官上官云相中将以及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罗霞天、浙江省主席行辕主任贺扬灵及长官部参谋长张世希等,在宋殿村原宋作梅宅第接受日方代表——侵浙日军133师团参谋长通泽一治大佐及达国雄、大谷义一、道佛正红、大下久良、江腾茂榆等的投降。

受降仪式由张世希参谋长主持。日方投降代表立正脱帽,向受降长官鞠躬,呈缴证明书、日军驻地表、官兵花名册和武器清册,然后在投降书上签字,再将装有投降书的木盒子双手捧着呈给受降代表韩德勤。

历史定格在了这一刻——在这里,侵略者低下了头颅,而浙江人民用八年抗争换来的胜利,终于有了具象的注脚。

此后,宋作梅宅第的这个厅堂有了新的名字:“受降厅”。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正是在“受降厅”基础上扩建而成。它不仅是一处建筑的标记,更是中华民族从屈辱到重生的历史刻度。

专家观点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杭州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

骆小峰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画卷中,杭州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担当,镌刻下多维而深刻的印记。

这座被钱塘江滋养的城市,既是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前沿阵地,也是坚守文化根脉的精神堡垒,更是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协作的重要节点。

作为沪杭甬防线的关键枢纽,杭州自1937年12月沦陷后,历经八年苦难。据史料统计,全市人口伤亡达5.5万余人,数十万人次被强征为日军劳工,直接财产损失达1.6亿元(1937年7月价值,下同/当时杭州工业资本仅二三千万元)、社会间接财产损失近1.3亿元、居民财产损失近1.4亿元。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杭州造成了巨大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根本性的毁坏。

当然,其间,也涌现了茅丽瑛、郁达夫、高志航、高致嵩以及孙晓梅等著名抗战烈士,留下了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等重要遗址遗迹。在这期间,“八一四”空战、东洲保卫战等写下抗战史中重要的一笔,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新四军一师、金萧支队等在杭州地区的转战,抗日民主政府和根据地的建立,为杭州留下了红色基因。

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在杭州的抗战史上书写了重要篇章:国共两党杭州谈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1939年浙江之行不仅传达了党的精神,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了浙江抗战发展;浙大西迁书写了“文军长征”的传奇;文渊阁《四库全书》的迁徙保护,书写了文化精神坚守的传奇。

杭州的抗战舞台,始终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紧密相连。1941年至1944年间,美国合众社上海分社经理马丁、英国陆军少校汉达、美国“麦令斯”号舰长史密斯等十余名美英籍人员曾辗转至天目山避险。全面抗战后期,杭州等地还驻扎有美国等盟国的人员,负责战地医疗、部队训练等工作,为浙西地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大缩影。另外,韩国临时政府在杭州三年,不仅保存了抗日力量,也成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的重要一员。

从空中战场、持久抗战到国际协作,再到文化传承,杭州的抗日战场展现出多维度的重要地位。它以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守护文脉的使命担当和开放包容的协作姿态,在全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共同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其贡献与影响值得永远铭记。

杭州的抗战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

今天,杭州城的街巷间,处处可见历史的回响。这座城的每一处地标,都是历史的分形镜,一面照见烽火岁月的血与火,一面映着和平年代的光与暖。

今天,历史的悲风呼啸而过,那是血与泪的长卷,是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吾辈当铭记。

今天,让历史告诉未来——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吾辈当自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