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暑气连天,环境闷热中带着潮湿,许多人白天上班昏昏沉沉,一到饭点毫无胃口,稍作活动便气喘吁吁……此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煮一碗红豆薏仁水祛湿。但也有很多人说,“我喝了红豆薏仁水,没什么效果,反而感觉身体越来越沉重了。”
别看红豆薏仁水只是由两种食材构成,但怎么吃?适不适合你吃?其实都是有讲究的。
一言不合就祛湿,可能“适得其反”
如今,祛湿已成为养生界的“万能标签”,很多人不管自己是什么体质,都会带上一句“我湿气重”。但部分患者身体状态不佳,不只是和湿有关,还可能与痰、热、瘀、虚等相关,一味祛湿可能适得其反。夏季暑热,此时养生重点在于消暑养心,如果盲目祛湿,就像“火上浇油”,反而会加重病情。
其实,中医的“湿”可以分为寒湿(怕冷、食冷后腹痛腹泻、舌苔白腻)和湿热(口苦口黏、舌苔黄腻)。红豆薏仁水偏凉,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且不宜长期作为保健茶饮用。经常饮用凉性的红豆薏仁水,久而久之会损伤脾阳。
如果有以下这些表现,不要盲目祛湿:
01 容易上火、舌红少苔(阴虚火旺体质),再祛湿就“烧干锅”了;
02 怕冷、大便稀(阳虚寒湿体质),饮用红豆薏仁水会寒上加寒;
03 容易疲劳乏力,讲话声音轻(气虚体质),越利水气力越虚;
04 皮肤干燥、眼睛干涩(血虚/津液不足体质),祛湿会加重干燥。
红豆薏仁水,食材“大有讲究”
赤小豆VS红豆
“红豆薏仁水”是我们常用的叫法,但其实应该称之为“赤小豆薏仁水”。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药材,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而家里常备的“红豆”,只能用作食材,没有过多的药用价值。
在外形上,赤小豆偏瘦长、色泽暗红;而红豆颗粒更圆,色泽鲜红,个头也稍大。
生薏仁VS炒薏仁
“薏仁用对,祛湿加倍。”薏仁也有生、熟之分。两者都有较好的祛湿效果,但生薏仁性寒凉,有滑肠的作用;而炒熟的薏仁寒性会减弱,且有一定健脾效果,更利于肠胃的吸收,适合脾虚、腹泻的人群。因此,“红豆薏仁水”应该用炒薏仁。
正确做法:取干净生薏仁,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放凉即可。
红豆薏仁水plus:可以搭配一些健护脾胃的药材,比如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的功效。取炒薏仁10g、赤小豆10g与芡实10g,加水500ml,煮沸后小火煮30分钟,代茶饮用。
特别提醒:饮用红豆薏仁水后,需要多观察身体状况,比如出现小便清长、舌苔变薄,说明脾运化湿气的功能在恢复;若出现腹泻、食欲减退、口干加重等不适信号,应停止饮用。
另外,孕期禁用(薏仁可能刺激子宫),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科学祛湿,关键在“对症+健脾”
先辨体质,再选方案
注意:建议服用药膳前,先咨询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了解自身体质。
健脾是根本,祛湿是辅助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气(阳)虚是湿气重的内在原因。脾虚会导致湿气产生,而湿气重又会进一步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很多人喝着“祛湿水”,却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天天熬夜、贪吃冷饮、缺乏运动),只会加重体内的湿气。
医生提醒
祛湿不可过度依赖“祛湿水”,还需要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少吃生冷甜腻、晚上11点前睡觉(脾喜燥恶湿,熬夜伤脾阳);
2.适量运动: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快走等(微微出汗即可,大汗反而耗气)。
祝大家都有好“脾”气,远离湿气。
供稿:拱墅区卫生健康局、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吴辰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