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浙东运河 重燃城市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5-07-15 09:08:41

坐在原萧山火车西站月台改建的咖啡馆内,感受历史与时尚的交融,眼前建于1931年的浙江首条省营铁路浙赣线上,每天仍有10余班列车经过。尽管这座百年老站早已湮没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但这里独特的“人文地理”仍然让人触摸到它曾经的川流不息。浙东运河、浙赣线铁路和1925年建造的浙江省第一条公路萧杭路,它们从南到北依次排列,传奇般地“重叠”在这一片区,犹如“三弦”,弹奏出城市更新的新乐章。

2020年10月21日,在市民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呼吁下,杭州正式将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区域批复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初,该街区保护规划获杭州市政府批复,成为杭州首个交通枢纽工业遗存类文化街区。前不久,该街区与成都春熙路、西安长安十二时辰等同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2025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创新十佳案例”,为浙江唯一入选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详细了解运河千年史话,又勉励大家“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交通变化,当年最核心的区域慢慢冷落。但当进入城市更新时,曾经被遗忘的区块又因为激活了文化的内核,开始熠熠生辉。从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出发,萧山正以“文化+民生”之弦,弹奏起浙东运河的“三重奏”。

一重奏

让运河成为最大的底色

走进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东巢艺术公园,30多栋红砖仓库如同一个个开启的文化“宝盒”,“90后”资深家具人王建平以13个月的“慢活”,用“新生代的红砖”设计打造了IN物仓家居艺术馆,致敬从历史中走出来的“老红砖房”。入口造型是一个模仿粮食袋的束口,巧妙融合运河文化与老粮仓历史,空间动线则模拟浙东运河的蜿蜒曲折,让访问在“一步一景”中探索。

“这些老房子非常有年代感,气场独特,与我们打造长期主义家居艺术馆的理念完全契合。”王建平说,IN物仓采用“策展式零售”运营模式,通过举办画展、雕塑展、品香道、读书会等活动,将客户转化为朋友,形成独特的“朋友圈”。

这份长期主义的“慢”坚守,与东巢艺术公园董事长丁波的理念如出一辙。2021年,作为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的蝶变“原点”,东巢正式开园。“‘东’代表浙东运河,‘巢’寓意筑巢引凤。”丁波解释说,在他看来,筑“巢”的基底,就是对文化属性的坚守。

东巢刚开园的时候,举办的民谣音乐会、围炉音乐会等活动常常门可罗雀。如何找准东巢的调性?当他站在运河边的农资桥上,绝美的“官河落日”给了他灵感,“官河市集·落日夜市”应运而生,更让运河成为东巢最大的底色。以此为“场景链接”,东巢一年要举办200余场活动,带来近200万人次的客流,仅杭州宠物文化节就集聚了5万人次,这里成了萧山人心中的“夜CBD”。丁波笑言,东巢办活动的压力堪比杭州奥体“大莲花”。如今,东巢运营团队80%的员工都在做内容策划运营,已从租售企业成功转型为文化企业。

与乌镇景区3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相比,仅4万多平方米的东巢,匹配如此规模的活动体量,在很多外人看来,是非常“不经济”的行为。“我们有一句口号: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创造一个节日。”丁波道出了持续造节的初衷——文创园区的运营,不能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只博眼球,它一定是文化培育的长期战略。活动带来持续的人流量和高关注度,盘活了整个园区的商业生态,很多关于“人间烟火”的想象都能在这里找到,很多前来赶集的年轻人会感叹,每次来都有新的内容,就像开“盲盒”一样。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2025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创新十佳案例”课题组所评价的,该街区将老厂房、旧仓库等工业遗存巧妙转化为集艺术展览、文创市集与主题夜经济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空间,勾勒出了一幅全天候、多层次的文化消费画卷。

持续出圈、保持热度的东巢也深度读懂年轻人。近日获批的《杭州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中,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作为30个近期重点实施的片区之一,将建设开放式先锋艺术文创街区。丁波认为,“先锋的意义在于培育文化的种子,从小众到大众。”这或是该文化街区蝶变的流量密码。

二重奏

激荡起社会资本“投文化”的新潮

东巢四年,已经成为一种“萧山现象”。在萧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周胜华看来,“东巢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投文化’的希望,掀起了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的高潮,并对萧山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从东巢的独一家,到萧然山街、西湘里、西山坡地1977、粮仓艺术公园等10多个文创园区的“群聚”,“文化的种子”在浙东运河两岸不断播撒开来。接下来,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脚步会更快。原萧山工人文化宫、萧山供销社东风棉麻仓库、杭州油嘴油泵厂、新街长山脚下,多个文创园区都将陆续“登陆”,可见运河“黄金轴”的磁吸力。

每个街区的定位、形态都不一样,虽然都梦想成为“下一个东巢”,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

距东巢仅300米的萧然山街由原萧山农机公司仓库改造而成,“屋顶见”是它最具辨识度的“文艺范”。但在萧山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毛雷看来,“萧然山街最经典的,是园区最西面的一个角落。”楼上是居民楼,一楼引入诸多网红打卡店。当时运营方谈租赁时,并不包括这一幢居民房。一年多前,小舒在这里开了一家中古相机店。今年3月以来,随着一种名为“撕拉片”的复古摄影方式爆火,他的小店在杭州走红,尽管一张“撕拉片”399元起,仍有许多年轻人慕名前来。

“有点像旧改版的‘天目里’。”毛雷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这里点燃了萧山以文化的力量赋能老旧小区城市更新、改造的序曲,犹如“星星之火”的微文创店,点燃了萧山的“青春经济”。北干街道宣传委员洪敏说,“我们正在打造萧杭路文旅带、运河文化带等,重点引育青年小店,通过政策支持、成长赋能、宣传引流等,集聚最年轻的青春业态,在文化共鸣中不断强化城市与青年之间的情感连接。”

为进一步放大“东巢现象”,萧山也同步探索“文创街区”的打造。它的认定有三个维度:年轻态、烟火气和艺术性。同时更注重文化体验,文学、诗歌、音乐、戏剧、手工艺、非遗等多元开放的文化元素,被链接进这“无界街区”,让老百姓可感可知,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全民共享,也成为萧山青春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20多年前的LOFT49创意产业园,点燃了杭州打造文化创意之都的“星火”。如果说LOFT49是艺术家创作办公的集聚空间,那么东巢等萧山“文创街区”则是打开了文创产业的另一面,以“文化+民生”的逻辑,面向市民、游客、年轻人,打造出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街区”。

三重奏

还河于民 还景于民 还美于民

东巢已经开始疯狂“输出观点”,杭州西湖区三墩镇的东巢·碾米厂当代艺术中心、萧山膜材料小镇的“东巢河上音乐节”等,成为文化+的“东巢印迹”,接下来,它还将参与萧山城市公园的运营提升。在丁波看来,公园不仅是一片开放的绿地,更重要的是做好文化活动的运营,让更多年轻人来逛公园。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杭州提出打造“公园城市”的初心,更是筑“巢”浙东运河、重燃城市烟火气的初心,那就是还河于民、还景于民、还美于民。

为系统性赓续运河文脉,2023年,萧山正式组建大运河建设专班,举全区之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城市更新”为新引擎,在空间打造和城市气质营造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

比如始建于东晋、曾经的“江南第一山”祇园寺,经“修旧如故”修缮,以“文旅胜地+博物馆”形态开放。蒙山上的东岳庙修缮工程稳步推进,未来也将成为浙东运河畔新的文化地标。在萧山博物馆馆长杨国梅看来,作为大运河畔文化遗产之一,祇园寺连同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江寺)、东岳庙与东巢艺术公园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博脉络。

古寺、古庙、古桥、古纤道、古海塘,浙东运河持续“焕新”。接下来,萧山将启动浙东运河游步道建设和古纤道修复两大工程,疏通全线,重塑水岸。据规划,游步道全长近40公里,沿线设置6个文化驿站。未来将充分释放其生态价值和优势,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发展为一条区域绿色走廊、生态美丽中轴,并通过水岸焕活、赋能,带动周边区块持续更新。

眼下,东巢南面的环西山慢生活街区正在规划编制阶段,将深挖文化资源,优化生态景观,完善基础设施,盘活存量空间,招引各类新兴产业,推动环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杭州“吴山+西湖+东河”组合的萧山版,“西山+湘湖+浙东运河”的文化巨制将进一步驱动萧山运河文脉的复兴。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汤海孺,五年前曾推动萧山火车西站区域列入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他看来,“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是最好的载体。萧山火车西站片区的重新崛起,传达了一种信号:大拆大建不是文化传承活化的方向,小规模、渐进式、功能更替、适应年轻人需求的城市更新,让文化赋能产业、激活空间,才是努力的方向。”的确,筑“巢”浙东运河,重燃城市烟火气,这是专属于它的文化史诗。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项辉 邵双平 方亮 何文静通讯员 蔡卡特 李展 来燕妮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