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星”已绕地球飞行2580多圈
2023年8月10日,搭载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自研核心技术的“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
这颗以AI为核心的搭载智能操作系统的卫星,由浙江大学与地卫二联合研制,是“浙产”首颗人工智能卫星,也是中国首颗以AI载荷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卫星,能在太空实时获取、分析、传输数据,完成“更准确的气候预测,更快速的灾害响应”等任务。
2024年11月,“阿曼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由地卫二牵头实施,这也是中国首颗实现海外交付的商业卫星。
截至今年4月底,“阿曼星一号”已绕地球飞行2580多圈,完成600多次测控任务和200多次数传任务,接收数据量约5000千兆字节。
这颗“聪明的卫星”配备智能操作系统,可应用于国土详查、城市规划、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例如,制定农业政策需要测算椰枣树的数量,在阿曼星的帮助下,最快在数秒内就有答案。
西湖区蓄势“二次飞天”
商业航天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那一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也在那一年,长光卫星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发射,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
10年后,长光卫星在杭州布局商业航天版图——杭州总部首期将建设卫星超级工厂、数据中心和14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骨干网。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期。那一年,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支持国家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全面上线,杭州企业地卫二向阿曼交付首颗智能卫星,实现民营企业商业卫星首次出海。
近年来,中国民营资本在商业航天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商业航天赛道一支极具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生力军。
近日,西湖区跻身全省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云栖小镇已集聚空天信息产业相关企业300多家,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从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地,到15条卫星核心部件生产线形成年配套200颗卫星的产能,再到在建的航天科研园区,漫步于商业航天产业版图,西湖区正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飞天轨迹”。
蓄势“二次飞天”的西湖区,已将空天信息列为三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之一,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和商业卫星组网。今年将全力推进3D打印工厂、长光卫星等项目,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等,加快从云计算迈向太空智算。
从西湖之畔到银河深处,杭州的“风景”已经跨越湖光山色,延伸向浩瀚星河。夜幕四合,抬头仰望星空,或许就能看到由“杭州智慧”点亮的“杭州星”。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