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布局星辰大海 冲击万亿级赛道
发布时间:2025-08-05 09:07:02

3D打印的卫星即将升空、“超级工厂”每年造1000颗卫星

“杭州星”已绕地球飞行2580多圈

近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西湖区合作,将在杭州设立第二总部,规划年产卫星1000颗。

长光卫星是我国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已累计研制并发射219颗卫星,其中,117颗“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构成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此次落户的杭州总部将建设新一代光学遥感卫星研发生产总装基地,并承担巨型星座建设运营等任务。

今年以来,商业航天领域的卫星排队“上天”:2月27日,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升空;5月14日,中国“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升空……这些卫星的背后,都有来自杭州的核心科技支撑。

据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星空之下,杭州正以“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冲击万亿级赛道。

我在杭州用3D打印“造卫星”

“卫星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距离把它送上太空的日子不远了。”浙大城市学院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汤慧萍说。

这是全球首颗采用全金属3D打印主体结构的米级卫星,由浙大城市学院和之江实验室联合研发。

发射卫星的成本,与卫星本身的制造费用有关,也与卫星的重量有关。一公斤载荷发射的成本是10万元,一颗500公斤重量的卫星发射成本,就是10万元的500倍。如果3D打印技术制造的多孔金属材料能在卫星主体结构上得到应用,可以使卫星重量减少30%。

一年多来,汤慧萍基本都“泡”在实验室里研究材料,联合团队共计算了100多万种结构,才找到了卫星主体结构中使用的孔结构。这种多孔材料既有金属材料高强韧性,又有比木头还要轻的密度。

一年后,当一颗50公斤的卫星呈现在眼前,在增材制造方面钻研了35年的汤慧萍忍不住笑了,“武器装备、生物医疗、能源领域我都涉及过,造卫星还是头一次”。

3D打印技术,将改变卫星研发和生产的方式。目前,卫星从研发到制造的迭代,基本上以年为单位,3D打印登场后,造卫星的速度就能以月为单位计算,卫星的生产周期将被压缩50%。

“以后,一个月就能造一颗卫星,甚至可以批量生产。”汤慧萍说。

“国家队”在杭州开“卫星超市”

近日,云栖小镇的东方红天选超市传来消息:“柔性太阳翼”收到了多家商业航天公司的订单。

柔性太阳翼是一种用柔性材料制成的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单层柔性太阳翼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就像卫星的柔性翅膀。

东方红天选超市是一家什么超市?

今年4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杭州发布“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

这是全国首个商业卫星全产业链“超市”——有“仓库”,储存着多类型、多品种商业卫星和卫星部件;有线上商城,可在线浏览商品并“一键下单”;有线下超市,可现场参观,近距离了解航天级“尖货”。

东方红天选超市就是“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的线下超市,货架上陈列着200多种商业航天卫星产品,能满足卫星制造企业“一站配齐”的需求。

在“卫星超市”,“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领域的技术产品,被拆解成标准化模块,像超市商品一样明码标价向商业市场开放。

“以前,要跑遍中国的东西南北才能把卫星组件采购齐全。比如,采购光学仪器要去长春,采购微波天线要去西安,采购太阳翼要去上海。现在,能实现‘一站式’采购了。”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教授金仲和说。他从事卫星研发制造20多年,所在的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具有整星研制能力的单位之一。

落地杭州的“卫星超市”,是“国家队”技术转化的一块“试验田”,也是民营企业获取“航天级”技术的“快车道”。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徐萌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