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全球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顶级盛会”IROS 2025现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7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杭州,不仅带来技术、成果、产业领域的精彩对话,更让世界看到杭州在具身智能赛道上的硬实力。

“现在,无人机不仅仅是空中的眼睛,它们正在变成空中的双手。”首尔大学金贤真教授表示,“在AI技术驱动下,无人机能理解并利用自身的身体与环境互动,从而探索环境并进行操控。”实机演示中,无人机避开障碍物时的转弯角度、抓取物品时的力度控制,都不是预先编好的程序,而是靠自身多模态模型“算”出来的 —— 视觉算法帮它“看清”物体,非线性语音控制抵消风的干扰,柔性机械臂让它在小空间里迸发大力量。“简单地说,就是让机器人既有‘脑子’,又有能灵活‘动手’的身体。”

这种软硬件一体的特殊智能体,被称作具身智能。利用“大脑-小脑”,能够同时处理复杂的推理和测试组合,并执行精确的动作。现场,最新发布的宇树科技Unitree H2 人形机器人,足尖轻点跳起芭蕾,动作精度几乎媲美人类;深圳一目科技的仿生触觉机器人指尖轻轻划过布料、金属,瞬间就能“读”出软硬和纹理,感知力逼近人类皮肤;北京加速进化把具身开发入门平台价压到 3 万元,降低了行业门槛,具身智能正迎来它的“巅峰时刻”。

“只需构建一个工作场景,依赖多模态模型,我们就能通过远程操作设备操纵机器人。仅需几分钟的微调,最终能在30分钟内,机器人就能完成强化学习。”智元机器人的一款灵巧手也被搬来了现场,它的"伙伴"正在上海一家机器人便利店里进行强化学习。"这里的机器人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任务,例如识别特定物品、处理突发情况,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性能。"工作人员表示。
“中国已形成机器人和AI领域最大的开发者群落。”IROS 2025大会总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贺升表示,中国时隔20年"赢回"大会主办权,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机器人研究实力的飞速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新品发布数量已超过106款,远超过去20年的总和。而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全球销售的机器人有一半都在中国安装,超过一半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上市公司来自中国。近年来,两大机器人顶会 IROS、ICRA 的投稿量、录用率由我国学者“断崖式领先”,参展IROS 2025的全球150 多家主流机器人厂商里,超半数来自中国大陆。
具身智能在中国的“爆火”并非偶然,这背后,是覆盖核心零部件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等领域的“串珠成链”。

如今的杭州,200 多家具身智能相关企业已形成完整链条——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从软件模型开发到场景应用,每个环节都有企业扎根。
日前,杭州更是 “先行一步”,审议通过全国首部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鼓励企业在智能模型、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攻关,并在特种作业、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王贺升教授坦言,中国的优势在于应用创新和快速迭代:“从0到1我们可能还有不足,但从1到100,我们是非常快速的。”这种强大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正是杭州在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的活力源泉。
作者:记者 高瑞怡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