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今年82岁的韩大伯(化名)在四个月前一次跌倒后,便陷入了“跛脚”的噩梦,辗转求医两个月却收效甚微,心情一度跌至谷底。然而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一套看似奇特、被戏称为“棍棒疗法”的康复方案,竟在短短两个月内,让韩大伯告别跛行、重展笑颜。
意外跌倒,四个月跛行陷困境
时光倒回四个月前,精神矍铄的韩大伯怎么也没想到,生活中一次寻常的磕绊,会让他之后的步履变得如此艰难。那次不慎摔倒后,他的走路姿势便开始“走了样”,右腿不听使唤,跛行的情况日益严重。原本悠闲的散步成了煎熬,没走几步就感到不稳和费力。
为了治好这腿脚,家人带着他辗转于多家医院,尝试了各种方法,效果微乎其微。就在一家人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经人推荐,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以擅长治疗下肢功能障碍闻名的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
接诊的章杰民治疗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为韩大伯进行了极其详细和系统的检查评估。经过一番“火眼金睛”的探查,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根源问题被逐一锁定。
“首先,肌电图超声检查发现韩大伯右侧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存在轻度损伤,这正是导致他踝关节背屈、外翻无力的直接‘元凶’,表现为脚腕使不上劲,步行时脚掌容易拖拉或出现异常代偿姿势。”章杰民说,我们还发现他骨盆发生了旋转,引发了“长短腿”的结构性失衡,这好比房子的地基发生了倾斜,必然导致上方的承重和整个运动模式出现异常。
由于长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韩大伯的右侧下肢肌肉已出现轻度萎缩和感觉减退,而维持身体中轴稳定的核心肌群力量也变得薄弱,仿佛失去了坚固的“支架”,无法在行走时提供有效的支撑。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共同导致了步态的严重异常。
“韩大伯的情况是一个典型的‘连锁反应’。”章杰民解释道,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必须系统性地解决。
独辟蹊径,“棍棒疗法”显神通
面对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章杰民没有拘泥于常规,他专门为韩大伯量身定制了一套综合康复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套被患者们亲切称为“棍棒疗法”的训练。
章杰民让韩大伯每天练习的这套“棍法”,核心在于利用一根特制的长棍作为辅助工具。
这根看似普通的棍棒,在康复治疗中却扮演了多重角色。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韩大伯通过双手持棍进行前伸、上举与扭转等特定动作,有效激活并锻炼了腹部、背部及臀部的核心肌群,如同为身体重新穿上一件“天然腰封”,显著增强了躯干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在训练中维持棍棒的平衡本身,就要求他的上肢、躯干和下肢必须高度协同工作,从而极大地锻炼了全身的协调性与平衡能力。更进一步,棍棒还成为了姿态矫正的引导工具,治疗师借助它提供的支撑与参照,辅助韩大伯逐步纠正骨盆旋转,改善“长短腿”的不良体感,最终帮助他重新建立起正确、高效的身体力线。
除了特色的“棍棒疗法”,康复方案还综合了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治疗、踝关节特定功能诱发训练等多种技术,多管齐下,共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纠正结构异常,强化薄弱肌群。
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奇迹”开始显现。经过两周的坚持,韩大伯感觉右腿比以前“听话”了;一个月后,家人欣喜地发现他走路时的跛行程度明显减轻;两个月康复周期结束时,韩大伯的步行功能已然焕然一新,步态稳健,姿势自然,几乎看不出与跌倒前有何不同,困扰他四个多月的跛行消失了!
章杰民强调,对于由各种原因引发的下肢功能障碍,特别是老年患者群体,康复治疗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两个核心环节。
“一是精准的评估,要求治疗师必须具备侦探般的洞察力,层层深入地剖析,准确揪出问题的根源,究竟是神经损伤、骨骼结构失衡、肌肉衰退,还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章杰民说,其次就是综合的干预。必须制定高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机地融合多种技术手段,既要精准处理局部病灶,也要全面改善整体运动功能,同时有效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康复合力。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