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这些隐形功能 你才知道“小红”的正确打开方式
发布时间:2016-05-12 10:57:45

  近日,一位杭州市民吐槽:在租公共自行车时,刷卡后车却取不出来,租车未成功,没想到之后却接到杭州公共自行车客服通知:由于当时车辆被骑走了,直到20多天后才找回,其间产生的“公共资源占用费”需要由他承担。

  该市民觉得很不理解,当时车辆未取出,而公共自行车有“30秒自动落锁”功能,怎么还要由他来承担费用呢?

  车子没借成却还要扣费

  “30秒自动落锁”难道失灵了

  焦点集中在“30秒自动落锁”功能——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包卫丽解释说:“市民租车刷卡后没有拉取车辆的动作,锁止器的感应区感应到自行车仍在锁止器上,30秒后便会自动上锁。”该功能2009年初推出,“主要是为了避免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刷卡成功未取车而导致丢车,从而系统自动落锁锁车。”

  那么为何当时这个功能没有起作用呢?

  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副总经理吴国雄分析说,“当时这位市民在取车过程中,由于车身锁头与锁止器卡住而导致无法取车,随后又被别人取走了车辆,因此卡内显示的依旧是他本人的租车记录,而不是30秒自动落锁。”直到20多天后,市民游先生才在省中医院门口发现了这辆在外流浪了多天的车子。

  按照规定,刷卡租车后车子被骑走,直到车子被找回,期间将收取10元/天、最高120元的费用。

  那么,当时取不出来的车,怎么就被他人轻而易举地取走了呢?

  吴国雄说,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该市民在取车时没有将车身拉直,导致车辆卡住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用蛮力,只要适当调整下角度,拉直车身,轻轻抬一下车把手,就能将车取出。

  怎么办:如果还是束手无策,那在确保车辆还在的同时,拨打服务亭温馨提示上的片区管理员电话,寻求帮助。

  自动落锁后

  租车卡开始计费怎么办

  昨天,记者也在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上进行了体验,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自动落锁后,租车卡上已经开始计费。

  包卫丽解释说:“卡内显示的扣款为虚拟扣款,车辆计费其实在上锁时已经终止。”

  怎么办:如果市民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在同一服务点的其它蹲位上直接刷卡租车,卡内异常扣款会直接消失;也可以选择立即在服务亭上的查询机上按4号键“异常卡处理”,即可正常使用了。

  不过,不少市民觉得,自动落锁设定的时间30秒太短。市民程小姐抱怨:“30秒真的不够用,有时刚刷好卡,把手上东西放进车篮,再把卡放进包里,准备推车时车子已经自动落锁了。”

  据悉,目前公共自行车公司正在进行第七次系统升级,现有449个服务点已经完成升级,升级后的自动落锁时间将延长至60秒。

  

  推荐阅读:

  有轨电车真要来了?杭州这两个区域有意要建

  杭州楼市持续回暖 哪些人在买房?什么楼盘好销?

  浙江油价年内两连涨 加满一箱油约多花5元钱

  杭州地铁3号线、9号线最新消息出炉!

  今起杭州气温进入“奔三”模式 阳光持续到周日


  关于公共自行车

  你知道这些“隐形”功能吗

  或许你从2008年起就一直租骑红色的杭州公共自行车,是“小红”的铁杆粉丝,但是对于公共自行车的隐形功能,你又能说上几个?请对照图片,重新认识一下“小红”吧。

  ●还车自动上锁 有些粗心市民还车时,将车推进锁止器后忘记刷卡,或刷卡不成功,都会导致系统接收不到还车记录,并一直扣费。目前经过系统升级后的服务点,市民将车子正确推进锁止器,系统就会马上记录下来,并对车辆自动上锁,再进行刷卡付费。

  ●座椅 高度距离地面83厘米,这个高度基本能满足大部分人,不需要再调整座椅。目前新一代自行车座椅下方有一个银色把手“快拆装置”,可自己动手调整座椅。

  ●轮胎 标准胎压为350千帕,并具有一定的伸缩性。2014年底,杭城推出具防刺功能轮胎的新车,2015年补胎量减少了15.59%。不久前下沙300多辆公共自行车试点“自动补胎液”技术,漏气轮胎几秒钟内可自动“愈合”。

  ●任意公交卡可刷卡还车 考虑到顾客卡丢失或余额不足时无法还车,此时可以用另一张未租车的公交卡进行还车。现在还可以通过网上支付方式,往市民卡电子钱包里充值,进行还车。

  ●查询点位功能 周边哪里有空的还车位、附近的服务点是不是出现故障等,都可通过杭州公共自行车官方微信查询。

  ●换乘90分钟内免费市民乘公交车下车后,从在公交车刷卡起的90分钟内租用公共自行车的,租车者的免费时间将延长至90分钟。

  

  推荐阅读:

  高菜价终于"退烧" 杭州部分蔬菜降幅近半!

  家长注意!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

  杭州地铁3号线、9号线最新消息出炉!

  杭州小区限制外来车辆措施升级!

  火车东站地铁站开设"贴心驿站" 提供的服务挺多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段罗君 龚子皓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