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儿院日门诊量创历史新高 谨防呼吸系统疾病
发布时间:2016-11-23 11:12:45

  昨天下午,浙大儿院湖滨院区输液室挤满了人 记者 朱丹阳摄

  11月21日,浙大儿院门诊量创下历史新高,两院区加起来有10917人次。这是10月中旬以来,浙大儿院日门诊量第二次破万。

  门诊办公室主任汪天林主任医师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浙大儿院比较明显的就诊高峰,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多。

  “十月中旬后,我们医院门诊量一直居高不下,在8000-10000人次之间。天气一冷,病毒活跃,生病的孩子就多起来了。”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急速增多

  昨天下午4点,我来到浙大儿院湖滨院区。这个时间段,如果在平时,病人应该已经检查就诊完,医院会比较空了,但这里却依然还有很多家长和患儿。

  一楼导医台一位60多岁的志愿者阿姨,不断地回答着家长各种咨询问题,和我说了两分钟的话,被打断了4次。

  “是,照理这个时间段医院是应该空下来了,但现在中午和下午三四点,是外地患儿送来的两个小高峰,湖滨院区还好一些,滨江院区会更忙。”

  一个妈妈抱着一个1岁左右的小宝宝在排队付费,她说这已经是她连续第三天带孩子来医院了。

  “他感冒,整夜咳得睡不着,医生说吃药好了,但第一天吃了药,没压下去,我不放心,第二天再带来看,今天是第三天,还没好,医生说要么就挂水。”

  呼吸科黄萍副主任医师说,最近天气冷热变化快,加上连绵阴雨,常有雾霾,季节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导致患上呼吸系统疾病的小儿急速增长。

  “婴儿得毛细支气管炎的特别多,大一点的孩子得感冒、肺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等的都有。”

  黄萍说,家长不要等孩子生病了再着急,再一趟趟地跑医院,关键是要有预防意识。她说呼吸道疾病最容易通过空气、飞沫传染,但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没有几个是给孩子戴着口罩来的。

  “到医院来看病最好能戴口罩。另外,如果孩子病了,就不要勉强他去上学了。在家休养,既有利于孩子身体的恢复,也避免传染别的孩子,引起疾病的大规模扩散。”

  呼吸道疾病引发的耳鼻喉科疾病也很多

  除了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的小病人也增加了不少,很多是呼吸道疾病引发的,比如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咽炎等,鼻炎鼻窦炎又可能引发中耳炎。

  “我们耳鼻喉科一天三百来个门诊号,基本是一开诊就挂完了。晚上特需门诊再加40个号,基本也是下午5点多放出来就没了。我们很多医生,白天手术完了,下午5点多又开始赶着去看门诊。”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付勇说。

  耳鼻喉科很多疾病症状和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相似,为了尽量避免重复就诊,付主任给家长提供了几个鉴别的重点:

  急性鼻炎鼻窦炎:孩子感冒五六天后症状没有缓解,仍有高烧、脓性鼻涕的,或者是缓解后有新的发烧、脓性鼻涕的,可能是感冒引起了急性鼻炎鼻窦炎。

  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和感冒一样都有可能流鼻涕,但主要症状是眼睛痒、鼻子痒,阵发性地打喷嚏,连着打七八九十个,打完后会有大量清水样鼻涕。

  咽炎:小儿咽炎有一个很典型的症状,叫“犬吠样咳嗽”,孩子咳嗽的声音有点像小狗叫声。小儿咽炎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呼吸困难,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付勇主任重点说到分泌性中耳炎的问题。小孩的咽鼓管要到六七岁时才会发育完全,而咽鼓管是鼻咽部和中耳连接的管道,鼻腔炎症或者腺样体肥大往往会导致咽鼓管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中耳炎。

  “感冒会引起鼻炎鼻窦炎,而中耳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时间长了,有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神经性耳聋,而两三岁的孩子对听觉往往表述不清楚,从而耽误了病情。

  “我接诊过一个4岁的孩子,中耳炎4个月,家长一直没发现,等到来看的时候,中耳炎分泌物里的细菌毒素已经侵犯到了内耳,影响到了听觉神经。这个孩子虽然给他做了鼓膜切开手术,但最后听力也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了。”

  所以除了耳朵疼,孩子有这些表现时,家长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经常揉耳朵、牵拉耳朵,喊他时反应不灵敏,看电视时不由自主地把声音调大等等。

  如果确诊是中耳炎的,那么半个月到三周一定还要到医院复查一次,以确定没有影响到听力。


  医院提醒:

  能白天看的不要晚上看,不要重复就诊

  昨天下午,黄萍医师的门诊室外,一个年轻的妈妈抱着7个月大的宝宝在等候,宝宝胖乎乎的,精神看着还好,不时地跟我挥手。

  “前些天他5岁的姐姐感冒了,大概传染给他了,发烧、咳嗽。我们昨天来做过雾化治疗,今天早上再来的时候,呼吸科的号已经挂不到了,我们只好挂了一个内科的专家号。现在宝宝治疗做完了,我们还是有点不放心,想找呼吸科专家再看一下。”

  我问:“宝宝发烧到几摄氏度?”

  “37.8℃。”

  “这个体温还好吧?宝宝精神也蛮好的。”

  “不放心呀,不放心。”

  黄萍副主任医师和我说,像这样重复就诊的病人比较多。就在这个家长之前,还有一个因肾病合并肺炎的小病人出院,其实他的主治医生都已经给他配好药,交待了后续治疗方案,家长还是不放心,一定要再找呼吸科的专科医生确认病情。

  “医生每天只能看一定数量的病人,医疗资源就那么多,有患儿重复就诊,就意味着有别的患儿可能因此得不到诊疗。而医生的工作量当然也增加了。”

  门诊办主任汪天林呼吁,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有一个5-7天的自愈过程,在这期间,孩子即使还有些症状,家长按照医嘱治疗即可,无需每天往医院跑,更不需要轮转好几个科室来确定病情。

  另外,很多家长怕耽误白天上班上学,挤到晚上去看夜门诊、急诊,也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急诊是给真正有急需的孩子看病用的,不需要挂急诊的患儿占用了急诊资源,真正有需要的孩子就有可能被耽误。而且,如果医生一直加班工作得不到休息,疲劳应付,对于病人其实是不利的。所以,能白天正常门诊时间来的,请尽量在白天就诊。”

  病人太多,人手太紧

  56位医生26位护士自愿报名加班

  门诊量破万,医护人员又不可能在短期内马上增加,怎么办?门诊办主任汪天林决定从自己做起,自愿加班,除白天正常上班时间外,晚上、双休日再加班,来缓解门诊高峰的压力。

  汪主任这个提议,得到了医务科、门诊办公室、科室主任的积极响应,党员干部自发在朋友圈、工作群里发起加班倡议: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浙大儿院迎接秋冬季第一波门诊就诊高峰,支部倡议书发出短短几个小时,收到全院几十名医务党员的积极报名,在原已超负荷的工作量下业余加班,勇于承担责任,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或许是儿院精神的最好诠释,一起加油吧,战友们!”

  “听说过成语接龙,你没有听说过上班请愿接龙吧,这真真实实发生在浙大儿院。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是体现在你说得如何轰轰烈烈,而是体现在行动上。”

  “浙大儿院迎接秋冬季第一波门诊就诊高峰,携手共渡难关,我自愿业余加班报名,医生团队:汪天林、陈英虎、祝国红、徐美春、张丽……(请大家接龙)”

  一传十,十传百,一开始,是党员带头报名,后来,一些不是党员的医护人员也加入了,不到2天时间,已经有56位医生、26位护士自愿报名加班,一些行政人员也都自愿参与了进来。

  有一位内科的女医生,姓严,今年28岁,3年前硕士毕业后到浙大儿院工作。她已经怀孕36周,她觉得自己身体好,吃得消上班,怀孕后一直在普通门诊工作。10月中旬以后,她距离生产日期越来越近,但门诊病人也多起来了,人手不够用。严医生说她一个半天能看45个号,能帮着缓解一点就诊压力也好,她就一直坚持着。

  “我自己是做医生的,会保护好自己和肚子里的宝宝。我下个星期再回家待产好了。”

  汪天林主任说:“我们发动医生加班,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天气情况导致患儿增加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请家长们能够理解医生的难处,尽量不要重复就诊。”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谢谨忆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