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快报讯 截至昨天,本周杭州天气非常地简单直接:晴+冷。
昨天太阳还算给力,再上云层的保暖作用,昨天杭州市区最低气温4.9℃,最高气温达到13.4℃,这是因为上一股冷空气影响结束,杭州气温正逐渐回升。
不过,从昨天夜里开始,新一股冷空气已经开始“补货”了。杭州今天6-10℃,从晴冷切换到湿冷,上午阴,部分城区有小雨,下午起阴到多云,雨水很短暂,到了周末会再重新切换回晴冷模式。
昨天昆明都下雪了
但杭州想看雪还要再等等
这股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幅度比较小,但由于眼下基础气温本来就比较低,冷空气过后气温会再下一个台阶。杭州市气象台预计,这个周末,杭州平原地区最低气温-1℃到2℃,有霜冻或薄冰,山区最低气温-1℃到-5℃,有冰冻或较严重冰冻,请注意防范对农业的影响。受冷空气影响,昨天夜里到今天上午平原地区最大偏北风5-6级、部分高山区和钱塘江水面7-8级。
冷空气频繁,杭州的小伙伴表示,来了这么多次冷空气,杭州今年冬天的初雪到底啥时候来?
杭州市气象台预计,今天白天气温比较低,最高气温只有10℃左右。本次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没有充足的水汽配合,难以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具体来说,昨天夜里到今天白天平原地区的气温比较高,比如像杭州市区一直在6℃以上。而等到今天夜里气温降得够低了,那时雨也停了。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水汽条件不好,气温条件不佳,杭州平原地区想看雪几乎不可能。
另外插播一下,昨天比我们更南的贵阳下雪了,连“四季如春”的昆明也出现降雪。从网友发的图看,贵阳有些地方的雪,都积得有点棉被的感觉了。
昨天早上中央气象台播报昆明下雪以后,江浙沪网友坐不住了,纷纷问“江浙沪什么时候可以下雪”,中央气象台的回复是“再等等吧,水汽条件太差”。
明天大雪节气酱鸭晒得怎么样了
冬天就是靠一次次的冷空气来刷存在感,截至目前冬季前沿已经来到了浙江、江西及广西北部一线,江南大部入冬,成都、贵阳、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南京、杭州均已正式入冬啦。
昨天东北地区气温探底,大部地区最低气温低至-20℃左右,最高气温在-10℃至-15℃上下。华南大部最低气温今天也将降至10℃以下。上面说已经见到雪的昆明和贵阳,今天最低气温预计将跌破0℃。
杭州这边雪的消息暂时没有,回暖的消息有了。这次冷空气影响结束后,9日开始,杭州将会迎来升温,9-11日,市区白天最高气温可升至16-18℃,让大家重新找回暖意融融的感觉。
另外,明天就是“大雪”节气。又到“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时候,不管冷空气来或不来,对于吃货们来说,抓紧一年中最好的时间,晾晒寒冬的美味才是正经事。所以,这两天走在杭州街头,最容易碰见的不是熟人,而是一只只被料理好的酱鸭、腌鸡,体面地挂在街巷里弄的店门前。
去印学博物馆看古老“陶文”
有人说它与“甲骨文”并驾齐驱
这个周末虽然有点冷,但天气不错,不妨去西湖边转转,看看红叶之类,再冷下去好看的叶子都要掉光了,还可以到孤山脚下的印学博物馆,那里现在正好有一场“中国印学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戎壹轩藏秦系陶文专题展”。里面展出的有60余件精选秦系陶文。
“陶文”是什么?
有人说它与“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并驾齐驱。
学术界对“陶文”的认定,集中在战国时期,并有固定的“战国陶文”的类型概念:分为齐陶文和秦陶文两大类。秦齐之前的从良渚到半坡的上古陶文,是属于考古领域的大项,更牵涉到上古文明的定位。秦齐之后的汉晋陶文,则在“书同文”的秦制映照下,更多的是具有书写样式的意义。而文字学家更关注的,是战国秦齐陶文。
追溯秦印陶的源头,其实不限于文字。在考古资料中引起我们关注的,首先是陶器上的装饰图案纹样,我们称为“印纹陶”。
从南方的新石器时代到商周,大量陶罐陶缶陶盆陶缸甚至小件陶物上,都有大量的网纹、绳纹、菱形纹、鱼鳞纹、云纹、叶脉纹、乳钉纹、弦纹、布纹、格纹等美饰。它并不是制陶人自己刻画上去的,而是先制作一种固定纹饰的陶拍,在陶罐圆形器面上重复拍出纹饰形成圆圈,兼有通过拍打使陶器坯胎更坚固扎实的实用功能。而这种以陶拍来拍打的方式,其实就是后来的钤印尤其是封泥钤印的方式,这就进入了早期印学史的范畴。
不但如此,研究古代印刷术起源的学者们,还把它引为印刷术最早的原生形态——可复制的、有“印”(印捺或钤押、拍打)而不是徒手即兴作写、画的行为特征的。这些,与后来的印刷术原理都十分一致。
秦系陶文与青铜器铭文、石刻、诏版、权量、玺印、钱币文字一样为秦文字应用的遗存,是研究战国秦汉印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构成了书法篆刻史的一个重要源头。有兴趣的不妨去看看,展览免费开放参观,将持续至2020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