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有到新,打造通向“美好生活目的地”的美好枢纽
杭州日报讯 从2017年5月的专家咨询会开始,5年时间,在省、市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杭州云城建设管理指挥部、杭州交投集团统筹部署,各参建单位齐心协力下,西站终于成型,即将投用。它先进的设计理念,也赢得了多方赞誉,在谈论到它在站城融合上颇有成效的尝试时,“公共空间的营造”成了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是站城融合的标志之一。”在西站枢纽设计团队的眼中,在西站内腾挪出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检验站城融合成色的一道“硬杠杠”。
在市民眼中,相比普通高铁站,西站枢纽无论是在形态还是功能上,都有太多不同。例如,为什么要在站房之外再加上一扇“大门”?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拉通一个可以“一眼望穿”的“走廊”?诸多创新背后的逻辑源流,也都通向公共空间。记者采访了西站枢纽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探求城市与枢纽间的“中间地带”在西站是如何产生的?
创新1 站场抬高 从“摊大饼”到“垒蒸笼”的一次转身
7月底,三墩互通后通段、235国道先行保通段正式通车,这是去往西站枢纽西侧的主通道之一。从这条路线行近西站,在车上往外望,可以看到西站周围林立的高架,一直延伸到站房左右两个落客平台,从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西站想象成土家族传统民居吊脚楼, 建在高架上、“悬”在地面上。
根据杭州交投集团提供的数据,西站站房被整体抬高了14.5米,站房高架桥下有10米的净高空间,这意味着什么?西站枢纽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抬高车场,能腾挪出两个空间:在不割裂城市南北通行的同时,“让原来在传统广场布设的公交、长途、出租、商业等配套业态可以布置在铁路车场下方,既集约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大大缩短了旅客的换乘距离。”
简言之,普通的铁路客站建设大多以路基站为蓝本,在一大片空地上“摊大饼”,围绕铁路车场让车站的一系列功能在平面上铺展开。以桥基站思路打造的西站,是在“垒蒸笼”,让车站功能在平面融合的基础上,在垂直方向上叠加,西站站房内四个象限都设有社会车辆、出租车停车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这也让站房内部的公共空间得以增加。西站枢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抬高了14.5米,正好让标高0米的到达层与铁路站台层之间有再做一个夹层空间的可能性,标高6米、面积1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夹层(6米夹层)应运而生。在规划中,这里将与多部门合作,设置城西科创大走廊展示馆、浙江铁路陈列馆、党群服务中心、云城规划馆、西站文物展馆等公共空间,同时6米夹层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南北向连通的慢行通道,实现了城市功能与站房功能的充分融合,增强了西站枢纽与市民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