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湖滨商业圈 半部杭州近代娱乐史 胜利剧院回来了
发布时间:2024-01-19 08:41:20

胜利剧院门口的演出海报

“胜利剧院回来了?我的青春也回来了!”2023年12月25日,胜利剧院重新开业后,工作人员“七七”兴奋地说,“我们都觉得,杭州人对胜利剧院很宽容。”在“七七”眼里,大家有一种“胜利情结”,杭州大大小小的剧院之中,能这样拥有杭州人独家宠爱的,仅此一家。因为它的位置太“黄金”了,往前是龙翔桥,往右是西湖,它有自己名字的公交站,在这里下车去逛街、去玩耍,和朋友约在这里碰头,看场电影。这是一代又一代杭州人的娱乐。这种情结,从80多年前就开始了,那时的胜利剧院,是新兴的湖滨商圈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当时叫联华大戏院。

民国时期的湖滨商圈从“河”转变到“湖”的“杭州新市场”看电影去电影院,看戏剧去剧院,综合了戏剧表演和电影放映的“戏院”,翻译自英文theatre。现在仍有这种叫法,比如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里,那个有名的昇平戏院,又比如陈奕迅的歌里唱:“亲爱的,等遍所有绿灯,还是让自己疯一下要紧。马路戏院商店天空海阔,任你行。”1935年开业的联华大戏院,从选址开始,就跳出了传统商圈,它的位置在“杭州新市场延龄路龙翔桥北首”,延龄路即现在的延安路。这个地方,彼时正是发展到巅峰的“杭州新市场”。所谓的“新市场”,是相对于城中原有的“羊市街市”“清河街市”而言,即今羊坝头、河坊街一带。湖滨这一带,在清朝时期原为旗营,当时杭州人唤这一带叫做“旗下”。在此时,这一带属于权贵住宅区和行政中心,平常老百姓只能“隔墙望湖”。而清朝时期,杭州的商业区则是以河为走向——“十里银湖墅”。从“河”到“湖”的转变,便是“杭州新市场”计划的执行。1912年,辛亥革命军光复杭州,政府开始把湖滨地区作为商业中心运营起来。新市场计划的第一步是拆旗营,建马路。负责的工程师阮性宜,曾留学日本,担任过沪杭铁路工程师。他认为,“建立新商业中心,要像从空地上建立一般。”阮性宜把要建造的马路分为一等路和二等路,“一等路规定路面宽六十尺(19.2米),左右人行路各十尺(3.2米)……二等路规定路宽三十尺(9.6米),左右人行路各六尺(1.92米)”。四条大马路,沿湖一条即今湖滨路;南北向一条,即今为延安路,旧为延龄路;东西向两条,为平海路、解放路(旧为迎紫路)。原先的旗人地产被政府没收之后,除去马路和公共空间,开始进行售卖,引进商业,这部分地价收入就成为兴建的主要资金来源。1913年11月7日《之江日报》刊登了详细的卖地规则:“(甲)特等地(临湖及大马路交会处)每亩一千五百元。(乙)一等地(沿大马路及小马路交会处)每亩一千元。(丙)二等地(沿小马路及临河旁者)每亩六百元。(丁)三等地(特等、一二等以外各地)每亩三百元。”1913年,鲁迅在北大的工资收入是一个月220元,听上去好像很容易成为地产大亨是不是?但是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地段已经是遥不可及的天花板了:当时的丝厂女工搞罢工,诉求不过是把每天的工资提到半块钱。新兴的杭州新市场,吸引到了全省以及上海的有钱人投资和购地。这一带的房主,以金融圈和新兴商业人士为主,龙翔里的房价,在当时足足是北山街的两倍有余。杭州公共菜场的形式,起先来自上海公共租界。20世纪初作为新式城市空间引入后,一直水土不服。1928年3月,“延龄大马路”(即延安路)边建起一座“小菜场”,新潮程度不亚于我们现在去菜市场喝咖啡。在此之前,杭州市民买菜更习惯于街头摊贩或挑担叫卖。这个龙翔桥菜市场的出现,恰恰与杭州新式住宅以及新兴阶层同步出现。直到搬迁之前,它都是杭州最有名的“打卡地”之一。看电影作为一种“新式娱乐”,与传统的说书的、杂耍的演艺场所划出界线,选择了新兴商区。可以说,联华大戏院的出现,与湖滨商圈一起转动了历史的齿轮。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高华荣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