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开贴,这些事项要了解
发布时间:2024-07-19 10:07:52

2024年“加长版三伏天”来临

“一入三伏,上蒸下煮。”7月15日是入伏第一天,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正式开始。

入伏前后,全国各医疗机构启动三伏贴贴敷服务。三伏贴是否人人都能用?怎么贴最有效?贴三伏贴有哪些注意事项?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多位专家进行了解答。

扶阳祛寒,“冬病夏治”正当时

入伏第一天早上8时许,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耳鼻咽喉科、儿科等门诊迎来不少前来贴三伏贴的患者。记者在呼吸科诊室看到,医生仔细询问一位老年患者的情况后,麻利地将3个大小相同、带有药剂的圆形穴贴分别贴在患者的3处穴位上。“我年年都来贴三伏贴,感觉效果挺好。”79岁的李先生说,他有支气管炎的老毛病,一到冬天支气管炎容易发作,咳嗽得厉害,自从贴了三伏贴,他的咳嗽明显减少了。

“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法,源于其独特的‘冬病夏治’理念。”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杨国旺介绍,“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人体阳气旺盛,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将三伏贴敷贴于特定穴位,能最大限度地祛风散寒,补益人体阳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什么是“冬病”?杨国旺介绍,“冬病”一般指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中医学上根据“冬季易发病,夏天易缓解”和“感寒加重,遇暖减轻”的特点,将这类疾病统称为“冬病”。“冬病”最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等。由于人体肺脏通过鼻、气道与自然界直接相通,外界空气的冷暖、燥湿等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肺脏功能。一旦得了肺病,肺脏的防御功能降低,鼻、气道、肺泡等肺系组织不能耐受环境空气温度、湿度的变化,就很容易出现咳、痰、喘等呼吸症状,所以呼吸系统的疾病在冬病中最为常见。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贴三伏贴?

“三伏贴有特定的适用人群,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它也不能包治百病。”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孟广松提醒,贴敷前应让专业的中医医生辨明患者体质和疾病性质,判断能否进行贴敷。三伏贴适用于秋冬季易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过敏性鼻炎患者,也适用于小儿、老人(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同时,需符合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

“三伏贴不是‘万能贴’,它也有禁忌人群。”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韩金帅提醒,对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咳吐黄色浓痰、咯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妊娠期妇女、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不建议进行三伏贴贴敷治疗,或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冬病夏治’不能替代其他治疗。”杨国旺提醒,正在接受相关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冬病夏治”期间不能盲目减药、停药,以免导致疾病加重。

趁热打“贴”,年轻人青睐中医养生

据介绍,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15日至8月23日,共计40天,按每10天为一伏计,共有4个“伏”。

“今年的三伏天有4个伏,属于‘加长版’。”杨国旺介绍,相应的,今年一包完整的三伏贴共有4份,每份包含3贴。贴敷时间为每伏任何连续3天均可,每天1次,每次贴敷3个穴位,成年人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间隔7天。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贴三伏贴时,常有人出现贴漏的情况,这时该怎么办?“如果错过一两贴没关系,后续补上就行。”杨国旺说,不过三伏贴讲究时令性,建议最好每伏连续贴敷三贴。

据介绍,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北京中医医院荟萃多位名老中医经验,研制防治慢性咳喘疾病的外用三伏贴“温阳化痰穴贴”,其基本药物组成为炒白芥子、细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可常温下保存,用时除去衬纸和边胶,直接敷贴即可。截至目前,“温阳化痰穴贴”已经连续13年作为北京市“冬病夏治三伏贴”专项工作指定用药,为全市7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记者 王美华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