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没做什么,怎么会每天都那么累呢?”
进入秋季后,很多人会动不动就感觉疲乏。这种状态,被很多人当作“秋乏”。
其实,你可能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仿佛你的身体陷入了“迷雾”,每一步都沉重而艰难。
“秋乏”和慢性疲劳
到底如何辨别?
天气转凉后,很多人会将“秋乏”和慢性疲劳混淆。如果把慢性疲劳综合征当成“秋乏”,就会延误病情,影响日常生活。
对此,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张冰副主任医师指出两者区别:
“秋乏”
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疾病,通常与季节变化有关,而且程度较轻。
随着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身体适应了季节变化,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这种疲乏是暂时的。
慢性疲劳综合征
是一种慢性的、无法用一般劳累和疾病状况解释的疲劳症状。
“慢性疲劳通常持续6个月以上,而且症状不会随休息而明显改善,可能伴随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头痛、消化不良等多个器官系统不适,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心态。”张冰说。
中医用5招
让疲乏退退退!
医生提醒,面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奏效。中医综合性的治疗策略,包括外治、食疗,以及穴位按摩等多管齐下,才是打破疲劳迷雾的关键。
午间采阳驱湿浊
秋季阳光稍有和缓,可以在午间晒背,通过督脉蓄积阳气,让充足的阳气驱赶盘踞在身体的湿浊阴气,尤其适合久坐、活动不足、脾胃运化不畅、阳虚体寒、手足不温的人群。
饮食调养补中气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养肺为主,多吃梨、银耳、甘蔗、燕窝、藕、菠菜、猪肺、豆浆、鸭蛋、蜂蜜、橄榄等食物,少吃辛味食物。
此外,初秋时节,湿热交蒸,导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此时适宜食用粳米或糯米,以健脾胃、补中气。
按摩两穴解疲乏
关元(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百会(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个穴位,具有补虚培元、提神醒脑的作用。如果疲乏困倦较重,可每天按压多次。
摩擦耳朵显效果
掌心前后摩擦耳廓正反面20次,可对全身进行保健,疏通经络、振奋脏腑、强身健体。
以拇指、食指上下摩擦耳轮20次,可防治颈肩腰腿痛、头痛、头晕等。
提拉耳尖20次,有镇静、止痛、抗过敏、清脑、明目等功效。
揪拉、摩擦耳垂20次,可防治头晕、视疲劳、耳鸣等。
闭目养神复精力
中医讲“目受血而能视”,对于经常熬夜或劳作无度的人群来说,闭目养神能够减轻对肝血的消耗,有助于减轻日间的疲劳感、恢复精力体力。
本期指导: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张冰
供稿: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热点资讯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