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将至,警惕“药驾”风险,服用这六类药物后请勿驾车!
发布时间:2024-09-30 10:37:35

国庆假期即将开启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已成为社会共识深植人心

然而,你可曾留意过“药驾”隐患?

它同样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危险

国外一项关于用药导致的致命交通事故调查显示,在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服用扑尔敏等抗组胺药(感冒常用药)的事故率达72%;而服用抗抑郁和镇静剂的人驾车,事故率达97%。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列出六大类及多种具体药物,这些药物均可能对驾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01

镇静催眠类药物

诸如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服用后易引发嗜睡症状,显著降低驾驶警觉性。

02

抗精神类药物

以卡马西平为代表,服用后常伴随显著的嗜睡反应,影响驾驶判断与反应能力。

03

含抗组胺成分的感冒药与抗过敏药

此类药物广泛存在于感冒药及抗过敏药物中,易导致嗜睡、困倦,危及驾驶安全。

04

抗高血压药

服用初期,患者可能感到疲乏、困倦,进而降低其驾驶时的注意力集中度。

05

抗癫痫类药物

可能引起眩晕、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直接干扰驾驶过程中的视觉判断与空间感知。

06

抗胆碱药

具有散瞳作用,服用后可能出现视物不清、视力模糊的情况,严重削弱驾驶者的视觉安全。

除此之外,还需警惕镇痛药、抗结核药、心血管用药、抗真菌药、降糖药、利尿剂、质子泵抑制剂及任何含有酒精成分的药物,它们同样可能对驾驶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增加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

国庆假期驾车出行,安全用药至关重要。

温馨提醒

1.就医时提前告知

在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需驾车出行,以避免医生开具可能影响驾驶的药物。

2.细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前,务必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副作用,特别注意是否会导致嗜睡、困倦等影响驾驶的症状。

3.身体不适及时休息

一旦感受到嗜睡、困倦等不良反应,切勿勉强驾车,应立即寻找安全地点停车休息,待症状缓解后再行上路。

4.注意药物代谢时间

根据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率,合理安排服药与驾车的时间间隔,一般建议服药后至少等待6—8小时,确保药物作用已减退,再恢复驾驶。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国庆假期出行平安、顺畅,享受一段愉快且安全的假期时光!

供稿:杭州市卫生健康委、杭州市西溪医院药学部 王凤飞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