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中国镇痛周(10月21至27日)来临之际,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支持的“关注慢性病疼痛,共建‘无痛’社区”全国媒体沟通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了首个《慢性病疼痛风险社区预防和管理倡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63.4%的中老年人普遍经历过慢性病带来的疼痛问题,其中,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带来的疼痛感最为强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樊碧发表示:“来就诊的中老年患者疼痛发生多与慢性病密切相关。例如,因膝关节疼痛就诊的老年患者中,50%左右都是骨性关节炎。此外,慢性病共病越多,疼痛风险越高,疼痛程度也越高。如果一位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慢阻肺,其疼痛程度难以想象。”
《报告》显示,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在面对疼痛时,要警惕陷入这三个误区。第一,疼痛无小事,面对疼痛不能“忍”; 第二,面对疼痛,要避免兜转多科室错过疼痛治疗时机;第三,要做好疼痛的鉴别诊断,避免与其他疾病混淆。例如,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容易“伪装”,确诊较难,超七成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容易将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与其他疾病混淆。樊碧发表示:“带状疱疹是一种特别‘狡猾’的疾病,因症状表现多样,具备较强的迷惑性。例如,顿挫性带状疱疹,疼了半天也不出水疱。”
以疼痛为重要临床症状的带状疱疹,在临床上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概率也比较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表示:“一些罹患带状疱疹的患者,如果疼痛表现以胸痛、后背痛为主,特别是在身体左侧部位,很容易跟冠心病、心肌梗死这一类疾病的症状相吻合。如果这类患者在心内科做完心电图,造影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需要尽快前往疼痛科就诊,避免错过疼痛的黄金治疗时机。”
因此,帮助患者尽早识别潜在疼痛风险,获得对症治疗尤为关键。但多数患者在就医时,无法准确向医生描述疼痛。对此,樊碧发表示:“由于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都存在差异,门诊中患者对于疼痛描述不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医生而言,一般会通过疼痛发生的起因、性质、强度、规律以及诱发缓解疼痛的影响因素这五大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患者而言,要尽可能详尽地告知医生自己发生疼痛的体会、感受、认知以及疼痛的来龙去脉,从而帮助患者迅速锁定疼痛发生根源,尽早远离疼痛困扰。”
如何更好地管理慢性病,远离疼痛威胁?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红表示:“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膳食行动倡导‘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注意饮食均衡和保持适度运动。除了管理好本身慢性病以外,还需要积极预防其他共病发生。例如,对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叠加的疼痛性疾病带状疱疹,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减少疼痛风险。当前正值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老年慢性病人群更需要及时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保护,在接种疫苗前牢记年龄、保护效力、禁忌证这3个关键词,咨询专业医生进行接种。此外,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接种禁忌证,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热点资讯
协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