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猝然离世、有人瘫痪在床、有人截了脚趾……血管血管 健康总管
发布时间:2024-11-27 11:27:03

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血管同寿”,意思是指人体内血管的质量与人的寿命是同步的。

血管作为人体的“生命通道”,承担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以及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的重要任务。只有当血管通畅时,全身才能得到充足的血液滋养。

人体真正的衰老是从“血管老化”开始的,血管斑块形成、堵塞、硬化等,不仅会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随之衰退,还会带来很多疾病,威胁人的生命。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蒋劲松教授说,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为身体各脏器提供营养,输送血液,静脉则是将血液回输至心脏,促进血液循环”。

蒋劲松提到,动脉相关疾病包括动脉狭窄型疾病和动脉扩张型疾病。比如冠脉狭窄、肾动脉闭塞、下肢动脉闭塞等,就是动脉狭窄所致,相应会导致心肌梗塞、肾功能衰竭、肢体坏死;而颅内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则是由动脉扩张引起,高血压等是其常见诱因,当血管弹性变差,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引发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此外,静脉血管健康也不容忽视。静脉疾病分阻塞性和返流性两大类,阻塞性疾病最常见的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因为血管堵塞导致下肢肿胀,甚至有血栓脱漏造成肺栓塞的风险,静脉返流性疾病最常见的就是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因为下肢浅静脉瓣膜损害造成血液返流,临床表现为“蚯蚓腿”,发展到一定时候会出现色素沉着、皮炎瘙痒、皮肤溃疡等并发症。

由此可见,血管畅通是健康的基石。血管有多健康,你的生命就有多长。

血管为什么会堵塞?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哪些部位容易出现血管问题?如何早期预防和筛查?今天,快报记者围绕身体的脑部、颈部、胸部、腹部、下肢五个部位,邀请浙江省人民医院相关学科专家做了专业科普剖析。

1.脑部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非常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虽然名字里有个“瘤”字,但它其实并不是肿瘤,而是患者脑内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脑血管壁异常膨出的“鼓包”。

症状 

大部分动脉瘤只有2-5毫米,破裂前几乎没有任何症状。

危害 一旦破裂,患者会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易发人群 普遍存在于成年人群,35岁-60岁最常见,尤其是有较多脑血管危险因素和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群。

筛查手段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

对不适合做MRA检查的,也可选择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

如果上述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的,可以进一步用脑血管造影(DSA)明确,DSA检查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

病例

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

50岁男子回家后突然失去意识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孙伟军副主任医师介绍,人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重量仅占体重的2%,却需要全身15%的血流量支持,每分钟大约1000毫升的血液供应给脑部,脑血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脑血液循环突然发生障碍,就是脑中风,也称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前不久,孙伟军团队接诊了一位50岁的男患者。那天,男患者下班后,约朋友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刚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他忽然感到一阵剧烈头痛,没一会儿就瘫倒在地,失去了意识,被家人紧急送往浙江省人民医院。

急诊头颅CT报告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进一步检查后,明确诊断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瘤体大小约5毫米,需要立刻救治。

在征得家人意见后,神经外科介入团队为患者做了颅内动脉瘤微创介入栓塞手术。手术过程很顺利,微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了有效充分栓塞,避免了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风险。后续经过引流和药物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孙伟军叮嘱他3个月后复查。

孙伟军提醒,一般像有较多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群需要做相应的筛查,可以发现他们有没有动脉瘤,也可以检查他们整个血管的情况,看看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等情况。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也会建议做脑血管相关的检查。

“如果发现动脉瘤,将结合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综合评估。对破裂风险较大的动脉瘤需要积极干预,主要有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特别是介入治疗随着技术材料的进步而快速发展,适合于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且具有安全、手术时间短、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但缺点是复发率相对较高、花费高,并且部分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孙伟军介绍,而开颅手术是利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夹闭血流进入动脉瘤的通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当然,治疗方式的最终临床决策需要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病人的年龄、病人的全身情况和状态,以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

2.颈部

颈部血管常见疾病包括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颈动脉瘤、血管炎等,其中,由颈动脉粥样硬化而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较为多见。

【颈动脉粥样硬化】

症状 

颈动脉硬化的症状主要取决于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根据是否产生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

有症状性: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2.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无症状性:许多颈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易发人群 高龄、“三高”人群、抽烟人群、喝酒人群、肥胖人群等。

筛查手段 最简单的方法是做颈动脉B超,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再加做锁骨下动脉B超。

病例

饮料、水果不离手特别喜欢抽烟

29岁小伙突发脑梗 半边身体偏瘫

“导致脑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颈动脉管腔狭窄后,血管通过的血流量减少,导致脑部缺血,从而引发脑梗;另一种情况是斑块破裂脱落或原位形成的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脑部,造成颅内血管堵塞,出现脑梗。”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郭舜源主任医师提到,近些年来,因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的患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我有一位病人,姓高,小伙子才29岁。”郭舜源对小高印象很深,毕业后一直没找工作,整天坐在电脑前打游戏,除了上厕所和睡觉,几乎坐着不动。

“父母说,他电脑桌旁边常备一箱饮料和一箱水果,饮食非常不规律,体重200多斤,还非常喜欢抽烟。”说起抽烟,郭舜源摇摇头,“就连后来在病房里也忍不住要抽。”

在去医院的前几天,小高其实已经感觉到左侧肢体有些麻木、无力,当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后来躺在床上,左半边身体都快动不了了才发现问题。

“一般来说,出现脑梗死,经评估没有禁忌证首先溶栓治疗,如果溶栓失败再进行取栓。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是发病4.5小时内,取栓一般来说是6小时内。像这个病人的情况,虽然具体发病时间没法判定,但肯定早就错过了黄金时间,溶栓没有意义,因此收治入院后主要进行药物治疗。”

好在小高年轻,其他基础情况相对较好,梗死部位不在“要命”的核心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尽管行动上不灵活,生活也算能够自理。

“这么年轻怎么会脑梗?当然有一部分病人存在遗传性的因素,但我们接诊的年轻脑梗病人大多数偏胖,很多人从小就是‘小胖墩’,别看年纪轻,不良的生活习惯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这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筛查方面,最简单的方法是做颈动脉B超,有一部分常规体检也会包含这个项目。但我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再加上锁骨下动脉B超。”

郭舜源表示,一般情况下,锁骨下动脉的老化比颈动脉更早,有一部分病人也许颈动脉B超的结果正常,但锁骨下动脉已经开始出现问题。“锁骨下动脉支配分支椎动脉,分支椎动脉是支配后循环的,一旦后循环发生梗死,问题往往更加严重。前循环梗死多表现为肢体、语言、感觉等障碍,而后循环梗死就等于脑干堵塞,极易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晶 张慧丽 张静 通讯员 杨陶玉 制图 连诚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