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效果图
飞机的发动机不能修,在杭州将成为历史。
4月9日,在浙江省2025年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活动上,记者注意到,此次活动的主会场,选在了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该项目主营飞机发动机维修再制造,预计2030年完工,届时将成为全国第5家同类型发动机维修厂,也是浙江省最大、华东地区主要的国际化、智慧型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填补浙江省内航空高附加值产业空白。
省级重大项目开工,主会场的选择既检验属地经济发展成效,又蕴藏全省产业发展方向。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为何能成为省级“主会场”?作为浙江首家飞机发动机维修厂,它的建成,又将为杭州航空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全域效果图
一个航空维修基地,对杭州究竟有多重要
2024年7月,在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召开的招商引资工作动员大会上,临空经济示范区与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签署了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结合产业延伸开展航空发动机维修再制造及配套培训、研发等服务。
作为常见交通工具,飞机维修与汽车维修类似,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飞机高速飞行、频繁起飞着陆,会给机身、发动机、轮胎等零部件带来不同程度的损耗。根据飞行时间以及各部件维修的难度,行业内将飞机检修分为ABCD四档,其中A级最简单,D级最复杂。”长龙航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例——2024年,杭州机场飞机起降量达32万架次,日常维修和最简单的A级检修,需求量就达上万次。作为先行工程,此前长龙航空大型维修机库已落地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能完成最高到C级的航空维修,结束了浙江及杭州机场缺乏大型飞机维修机库的历史。发动机维修属于D级,每五六年进行一次,且需要在特定的维修基地进行,每次耗费达到数百万美元。
“我们的航空发动机维修一直依赖外地。”长龙航空董事长刘启宏表示,全国范围内,此前只有北京、成都、上海、厦门、海口拥有全链条航空发动机完整维修能力。而在杭州每年大概有100架飞机,须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上海、成都等地进行发动机维修,不仅十分不便,也使浙江航空制造业产业链有了缺口。
长龙·国际再制造中心开工,也意味着杭州将拥有航空产业“一站式”服务能力。据了解,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38.7亩,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聚焦大飞机关键部件试验、检测、维修及创新研发,投产后可实现年维修发动机300台,营业额超120亿元。“再制造中心将进一步带动航空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发展,对杭州乃至浙江深度嵌入大飞机制造体系、推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说。
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效果图
打通“国际航空枢纽”的筋骨节点
与经济大省地位相比,浙江的航空航天能级存在着“剪刀差”。最直观的,在全国旅客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机场中,杭州机场是唯一被定位为“区域航空枢纽”而非“国际航空枢纽”的机场。在航空能级上,杭州不仅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甚至与成都、西安、昆明、哈尔滨等城市也有差距。今年浙江省两会期间,刘启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与航空大省相比,航空枢纽能级不高、航空产业规模偏小、链条基础偏弱、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等,仍是浙江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区域”到“国际”,捅破“窗户纸”的关键在杭州。此次国际再制造中心的开工,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效果图
“杭州有西子航空等航空航天企业,有天目山实验室等航空科研平台等,再加上C929宽体客机机身研制与生产项目,杭州集齐了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平台、项目三大优势。”浙江发展规划研究院经济所高级工程师吴骏毅长期从事航空航天产业的研究,在他看来,杭州在航空智造产业上具有一定的本底优势。
看机场枢纽能级。本世纪初,杭州机场正式启用,到2024年末,杭州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均位列全国机场前10强。按照杭州规划,杭州机场四期扩建项目(三跑道)已提上日程,机场作为枢纽的牵引力还将大大增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