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业态跨界合作,让水更有灵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乘船慢游掀起了一股文旅消费新潮流,也让跨界合作有了更多可能。
“科技”成了水上游的关键词之一。当夜幕降临,温州鹿城区南塘的灯光逐渐亮起,映照在河面,波光粼粼。此时,一场集情景小剧、歌舞表演、科技光影于一体的“塘河夜画”夜游实景演出在温瑞塘河上开启。游客置身游船,恍若穿越千年瓯越秘境。光影变幻间,游人会“遇上”郭璞、韦庸、谢灵运等历史人物;塘河中心,3万颗智能星灯,演绎着“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故事。游船驶过20米巨型LED画卷时,AI技术让元代画家王振鹏的水墨山水“活”了起来。
在浙江,水路交旅融合产品已达100余个。省港航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联动11地市,统筹规划发展水上游,发布了“泛舟浙里”水路交旅品牌,并同步推出涵盖省内13条超人气精品游线的“泛舟浙里”必游榜,构建起水路交旅融合省域IP。
细看“泛舟浙里”必游榜游线,游艇俱乐部、无人机秀、夜游演艺等业态已成为新的打卡点;“水上茶宴”“动漫主题秀”“船上剧本杀”等新业态正在酝酿。想象一下,当你穿上特色服装,和同船伙伴一起执行各种任务和交互式游戏,同时寻找其中隐匿的线索,是否已经超越了游船本身带来的快乐。
尽管长三角先天优势不错,旅游市场可观。但业内人士透露,水上游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匹配,尚有诸多难点待打通。
孙福轩表示,航线产品内容同质化是当前制约水上游发展的问题之一。他举例,不少地方都将光影秀作为亮点,游客容易审美疲劳。为此他建议不同地区的产品需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创新性推出主题化和特色化水上游线,例如,可与休闲运动、餐饮娱乐、艺术表演、研学科普等多业态融合。
运营水上游线多年,王德华对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他特别指出,目前新安江—千岛湖皖浙省际航线途经的部分千岛湖湖区,旅游产品缺乏年轻化项目,航线也面临游客量下降、客群老化的挑战。“未来,我们也考虑联动湖区周边的特色民宿、乡村及景点,从现在的当日出发返航,进一步打造为两到三天的深度游。”
安吉鸿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梦里水乡线、苕溪记忆线后,相继有天空之门—西苕溪水上运动中心、咖啡店、溪畔一号等项目落地,这些业态满足了年轻游客的多元需求。孙嫣男希望,未来各业态能联动起来,推出“水陆一票通”等模式,打响“玩水就来西苕溪”的旅游新IP,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水上游线如何与游客高品质的需求匹配?内容又该如何创新?刘畅建议各地精准定位市场,错位竞争。未来如果规划杭州到苏州航线,运营核心可抓住“诗画江南”;而湖州至苏州、无锡航线则可聚焦“太湖文明”或“丝路水乡”,打造“太湖文化走廊”。
水,流动起来才有灵性。一条水上游线,串联起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经济,当旅游产品能日益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水域的消费场景将越来越有活力。
以岸活水
水陆协同
■ 孙福轩
当前长三角正掀起水上游热潮,各类航线火爆印证了其市场潜力。但也要看到,水是引流载体,岸才是价值容器。实现长三角水上游复兴,本质是从交通功能向场景消费的价值跃迁。
关键不在于航线里程或船舶数量,而在于通过水岸深度联动,将线性航道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走廊,构建“船行即体验、靠岸即沉浸”的水陆协同生态。
更好地实现水岸协同,以下三方面可作为发力点:
其一,空间加快缝合。当前,水上线性航行与岸边碎片化文旅资源存在割裂,部分航线的航程中缺乏停靠点,游客“望岸兴叹”。码头与景区的空间耦合度决定体验流畅性,未来应进一步打通码头与岸上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与核心节点如古镇、知名景点的“零距离接驳”。
其二,业态设计破壁。将航程时间转化为消费时长,业态设计格外关键。温州的“塘河夜画”等航线的探索,显示科技赋能可突破“白天看景、晚上黑屏”的时空限制。一方面可丰富船上体验,另一方面可加强与岸上餐饮、住宿、文创等消费业态的联动,推动船上剧本杀、水上茶宴等新业态孵化。
其三,内容创新求变。长三角发展水上游,要警惕同质化风险。长三角各地应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基因,塑造差异磁场,挖掘展示特色的本土文化、工业遗存等资源。
以岸为锚、以水为链,实现从“船票经济”向“目的地经济”的转变,才能让“慢游”成为不可替代的深度体验。当游客从“过客”变为“参与者”,长三角水上游市场潜能将持续释放。
(作者为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2025年“泛舟浙里”必游榜
1 杭州 千年运河·钱塘宋韵
2 嘉兴 新时代“重走一大路”
3 舟山 慈航普渡 情满旅途
4 杭州 穿越千岛
5 杭州 西溪且留下
6 绍兴 船访文豪故里
7 杭州 诗画富春江
8 温州 最美南麂
9 宁波 映舟三江
10 杭州 如梦上塘
11 温州 塘河夜画
12 衢州 夜游信安湖
13 湖州 青绿湖影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