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收时节,杭州大地处处生“金”。在稻浪翻滚的喜悦中,农民们收获的不仅是满仓的粮食,更有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账本”。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1亿元,同比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96元,同比增长5.2%,增速继续超过城镇居民。
成绩单背后,是杭州市以“千万工程”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坚定步伐。今年以来,杭州市围绕“富民”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深入实施“三提三增”六大行动,坚持提早谋划、强势推进、狠抓落实,不断书写着“重大项目稳步推进、重点指标稳健增长、三大差距持续缩小”的共富新答卷。
政策落地基础升级
农民生活更便捷
杭州是“千万工程”源起地。20多年来,杭州始终牢记嘱托,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一路迭代升级,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今年,杭州新启动建设美丽乡村特色村30个、省级未来乡村25个、和美乡村精品线路20条。
系统性政策支持构建了城乡共富的“四梁八柱”。杭州成立市缩小“三大差距”工作专班,出台《杭州市以“千万工程”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实施方案》及8个配套政策文件。
这些顶层设计正转化为百姓可知可感的日常变化。杭州以扎实举措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今年以来已完成农房宜居改造1.34万栋,提升66个村村道,新增48个村城镇供水管网延伸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79.2公里、绿道99公里、燃气管网95.3公里,公共充电设施1392个,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优质公共服务正在城乡间顺畅流动。在杭州,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比例已达95%,34个县域医共体让优质医疗资源直达乡村;养老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186家,九成以上乡镇建成康养联合体,老年助餐服务覆盖更多村庄。
数字化建设同样惠及乡村。杭州持续深化全国数字乡村试点,越来越多的村庄搭上“数字快车”,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产业增效就业增长
农民腰包鼓起来
产业增效是农民增收的源头活水。杭州通过优质耕地、优良品种、智能农机、先进农技、创新机制的协同,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了更高产量、更优质量的农产品。
全市已累计打造数字化种养基地200余家,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现代农事服务中心38个,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65家、未来农场6家,新建低碳农场38个。与此同时,杭州深入实施“一链百亿、十链百亿、百链百亿”工程,累计培育单条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20条。
人才为农村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杭州深入实施千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和村播成长计划,打造“电商+直播+产业+村民”共富模式,新培育农创客2124人、新农人2.96万人,12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回乡村、扎根乡土。
增收路径越走越宽。杭州立足区域特色,充分挖掘山林经济、农文旅融合等发展空间,仅去年一年,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000余个,并因地制宜培育打造共富工坊,累计建成各类“共富工坊”1800余家,吸纳农民就业7.3万人,真正让村民“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成为现实。
片区组团千企助村
共富路上不掉队
青山连绵,村舍相连。在杭州西部山区,村庄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挽起手臂、联动发展。
杭州创新推出乡村片区组团模式,推动“重点村+周边村”协同共进,2025年启动50个片区组团建设,最终将建成100个组团,辐射带动1000个以上行政村。
其中,淳安下姜村等19个村已被列入全省首批重点村。它们将以“先富帮后富”的实践,成为片区组团发展的精彩样板,书写乡村共富新故事。
杭州自2007年起创新推出“联乡结村”“区县协作”“三百帮促”等机制,截至2024年年底已累计落实协作帮扶资金9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超过1.5万个。
今年,协作帮扶进一步迭代升级。帮扶资金将更精准地投向民宿集聚、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乡村富民产业。企业参与方式也将从单一捐资转向深度合作,通过“村企联营”“产业飞地”等模式,计划引导1000家以上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让村集体和农户共享发展红利。到2027年,杭州力争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61左右。
目前,杭州已成功落地“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淳安胡家坪云顶桃源等一批共富项目。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