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会道门死灰复燃 筑牢全民精神家园防线
发布时间:2025-09-29 08:57:20

2024年山东安丘“一贯道”复辟案的查处,犹如一记重锤敲响在社会耳畔:这个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彻底取缔的反动组织,竟在短短两年内裹挟600余人加入,甚至有30余名未成年人沦为“猎物”。

无独有偶,2022年广东“一贯道”将幼儿园变为传教点,诱导孩童跪拜“无生老母”的恶行,同样触目惊心。

从历史尘埃中卷土重来的会道门,正披着“传统文化”“养生修行”的伪装,借助网络传播的便利,将魔爪从农村伸向城市、从老年人蔓延至青少年,对群众精神世界和社会稳定构成严峻威胁。

伪装升级、目标下沉,会道门死灰复燃的新动向

相较于历史上的公开活动,如今的会道门组织更擅于 “改头换面”,呈现出三大新特征。

其一,包装更具迷惑性。他们刻意模糊与宗教、传统文化的界限,假借“积德行善”“积累福报”“消除业力”之名,肆意歪曲宗教教义,宣扬迷信邪说,一步步将民众拉入其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山东安丘“一贯道”向成员发放《点亮智慧的心灯》等伪装读物,将邪说包装成“人生智慧”;山西的杨某海自称“天真大师”,是弥勒佛化身、济公转世,神化自己;河南的尚某增在建立“天道鸿元”后,自称“昆仑童子”,散布“三期末劫”,声称唯有追随他修行所谓的“正法”,方可免灾避祸。种种迷惑手段,导致不少群众难辨真伪,一步步陷入圈套。

其二,传播手段更趋现代。不再局限于线下传统的秘密聚会,如今的会道门开始利用微信、ZOOM等网络平台,构建封闭的信息茧房来迷惑、控制受害者。云南“弥勒大道”推广所谓“快乐操”、悬挂特制钟表,以替代传统礼仪,谎称加入即可获得超自然能力,能够“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极易误导缺乏科学常识的群众;“天道鸿元”主要通过线上方式发展成员,在网络平台建立了600多个账号,共计圈粉20余万人,关注点击量达500余万次,线上线下相结合,裹挟成员3000余人;四川“同善社”以偏远农村寺庙为掩护开展非法活动,蛊惑骨干成员购买虚假佛教教职人员证书以增强隐蔽性和欺骗性。

其三,侵害目标低龄化、家庭化。为实现“代际传承”,会道门公然宣扬“发展成员年龄越小,功德越大”,通过“亲拉亲、友拉友”的模式渗透家庭。广东案件中,幼儿园儿童有时甚至一次要向“无生老母”等造像磕头千余次;山东案主犯刘某涛身为小学教师,竟诱骗20余名学生入道。这种“从娃娃抓起”的险恶策略,不仅摧残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更是对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的严重破坏。

精神控制、祸国乱民,凸显会道门的邪恶本质

剥开层层伪装,会道门的本质始终是政治反动、祸乱社会、伤害民众的邪恶势力,其危害贯穿个体、家庭与国家三个层面。

在个体层面,精神控制是其核心手段。会道门以“末世论”制造恐慌,以“神力加持”给予虚假希望,逐步剥夺成员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大肆精神控制、骗钱敛财,不少成员为缴纳“功德费”“祈福金”等倾家荡产,最终身心俱疲、难以自拔。如山东案中的董某华,因离异、患病陷入困境,被“入道可祛病消灾”的谎言迷惑,从受害者沦为施害者,不仅延误治疗身体健康受到危害,更是与家人反目家庭和谐遭到破坏。

在家庭层面,会道门是撕裂亲情的“刽子手”。它要求成员“重道轻家”,将家庭资源向组织倾斜,甚至鼓励成员与“不信道”的亲属断绝关系。山西“三期白阳龙华会”案件中,475名未成年人被家庭成员裹挟入道,多个家庭因理念冲突分崩离析。

在社会与国家层面,会道门的野心更具破坏性,反社会、反政府的本质暴露无遗。一方面,它通过秘密聚会、集体抗法等方式挑战基层治理,形成“法外之地”;另一方面,其头目往往自我神化,妄图谋求政治权力。广西“善德行天下”头目张某喜自封“玉皇大帝第十子”,宣称要“建立三界统治”;重庆“古佛组织”头目韩某连私制“龙袍”、发布“玉旨”,妄图建立“神权统治”。这些案例绝非个例,而是会道门死灰复燃的集中体现,若不及时遏制,必将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危机。历史已经证明,会道门从来不是所谓“信仰团体”,而是企图颠覆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的毒瘤。

供需错位、治理薄弱是会道门死灰复燃的深层诱因

会道门能够卷土重来,并非偶然,而是社会转型期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

从需求端看,个别民众的精神需求缺口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在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面临家庭变故、健康危机、经济压力等困境的群体容易产生焦虑、迷茫情绪,渴望获得情感慰藉与生存依托。会道门恰好利用这种心理,以“救世渡人”的虚假承诺填补空白。山东案中,董某华的困境、不少老年人对“健康长寿”的渴望,都成为被精准攻击的“软肋”。

从供给端看,科学普及与心理服务的覆盖不足,削弱了群众的抵御能力。在一些农村地区、偏远社区,科学知识传播滞后,封建迷信思想仍有市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完全下沉,群众遭遇心理危机时难以获得专业帮助,只能转而寻求“超自然力量”。

从治理端看,基层防控体系存在短板。会道门活动的隐蔽性、跨区域性,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但部分基层单位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对网络平台上的邪说传播反应迟缓;部门间协同联动不足,容易形成“监管盲区”。“一贯道”等会道门组织能在许多地区构建层级架构,正是利用了这些基层治理中的薄弱环节。

综合施策、久久为功,构建全方位治理体系

铲除会道门滋生的土壤,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依法打击、教育引导、基层防控多管齐下,构建“打、防、教、治”一体化的治理体系。

依法惩治是根本震慑。我国《刑法》第三百条明确规定,组织、利用会道门破坏法律实施的,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要持续保持防范打击态势,聚焦头目骨干、资金链条、活动网络三大关键,依法开展精准打击。同时,进一步明确网络平台防范会道门传播的责任,对监管不力的平台要限期整改,失职失责者依法追责。相关部门要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彻底摧毁会道门的组织基础。

宣传教育是基础工程。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媒体”联动的教育网络,提升全民辨别能力。学校需将反邪教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通过案例分析、科学实验等形式,让青少年认清邪教组织、会道门等非法组织的邪恶本质,培养青少年崇尚科学的精神;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针对民众开展“面对面”宣讲,揭露会道门的伪装伎俩;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制作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宣传内容,普及辨识会道门等非法组织的相关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助力“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理念深入人心。

基层防控是前沿阵地。要将反对封建迷信等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发挥网格员、志愿者的“探头”作用,对可疑聚会、陌生传教、异常书籍等线索及时上报处置;宗教事务部门要规范宗教活动,厘清“传统文化”与“封建迷信”的界限,防止会道门冒用宗教名义。同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农村、社区设立心理咨询站点,为遭遇困境的群众提供情感支持;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解决其就业、医疗等实际问题,从源头上消除被会道门诱导的风险。

全民参与是强大动力。防范会道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家长要履行监护职责,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社交圈子,及时发现纠正孩子的异常;教师要坚守育人初心,坚决抵制会道门渗透,守护学生精神净土;民众要增强法治意识,发现会道门活动拒绝参与、及时举报。

会道门是危害社会的毒瘤,其存在一天,群众的幸福安宁就多一分威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规模取缔,到如今的依法打击和严密防范,我们与会道门的斗争从未停歇。面对其死灰复燃的新态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法治为刃、以教育为盾、以共治为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决铲除这一社会毒瘤,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为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作者:朔风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