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厅入口处,是穿越五千年而来的“玉琮王”。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数字非遗展品运用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让现代人能在古人的智慧岁月中漫步,领略文化遗产的精妙细节及其背后的版本故事。
展览中还有多件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艺术家作品。自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三届“艺汇丝路”作品巡展,传承丝路精神,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
此外,还有奥运会相关作品展示。由阿里云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导演熊超共同合作的《致敬历史,创造历史》,通过影像将体育、艺术和科技连接起来,在巴黎奥运会闭幕式上向百年奥运传统致敬。

《非此地,非此时》

《深海智能无人潜航器》
从太空到深海
现场还有许多前沿科技领域与媒介的探索。如“三体计算星座”,这是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伙伴合作共建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通过打造面向全球开放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从而实现将人工智能送往太空。由之江实验室创作的《计算卫星模型》是“三体计算星座”首发任务中的计算卫星模型,描绘了卫星各功能组件的设计细节,展示了卫星在轨运行时的工作状态。
大家还能看到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创作的虚拟仿真交互装置《深海智能无人潜航器》,深海智能无人潜航器是一种集机动性、多功能与广阔机动范围于一体的深海科学考察智能装备,这个装置生动展现了未来深海科考工作场景与深海科学的独特魅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新媒体艺术家扎克·利伯曼的作品《每日速写》,通过实时捕捉观众的手势、声音与面部表情,以此驱动抽象动态图形生成,编程语言转化为身体可触的表达媒介,成为公众可感、可参与的体验,彰显技术生成过程中的即时视觉诗意。
在芬兰艺术家格伦伦德·尼苏宁的作品《轨道》中,一个直径35厘米的不锈钢球,在圆形的不锈钢轨道上依靠重力和摩擦力而非推拉的外力实现“永动”。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在展览前言中所说:“展览中艺术与科技的彼此生成、过去与未来的循环往复,共同构筑一个思想无界、灵感不息的对话场域。通过本次双年展联动国际艺术家、科学家、专家学者,打造一个融通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交互平台,在‘良渚与世界的对话’‘艺术与科技的对话’中感悟创造的能量。”
这场艺科融合的实践,通过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在多元语境交织的当下,为艺术与科技的共生演进贡献中国力量。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