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这样的心情:每年体检后,翻开体检报告就像“开盲盒”?今年45岁的晨哥(化名)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在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竟然被发现了肠癌早期。
这个“盲盒”真是吓人一跳,到底怎么回事呢?
体检发现大便隐血,进一步就诊发现肠癌
晨哥在杭州一家企业工作,每年单位都安排全方位的体检。今年体检过后拿到报告单时,他发现除了往年都有的一些“老问题”之外,多了一个“新情况”——大便隐血阳性。体检报告上重点标注“需要复查”。
一开始,晨哥没当回事,但妻子知道后,立马警觉,“押着”他来到浙大一院庆春院区健康管理中心的体检咨询门诊。接诊的金飘飘医师排除了痔疮、进食血制品等因素后,考虑到晨哥已经45岁,却从来没有做过胃肠镜,建议他可以做一个胃肠镜排查一下是否存在消化道疾病。
“听劝”的晨哥在浙大一院接受了无痛胃肠镜检查,肠镜报告显示他有多发肠道息肉。消化内科专家随即为他进行了息肉摘除术,其中最大的一颗像花生那么大,病理检测结果为管状腺瘤伴局部腺上皮重度异型增生、癌变——也就是肠癌早期。
所幸发现得及时,晨哥不需要进行后续放化疗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85%以上的结肠癌,都源于它
近些年来,大家越来越了解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而在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可能是最常见的情况之一了。浙大一院健康管理中心刘忠主任医师表示,绝大多数肠息肉是无害的,但是有部分“狡猾分子”如不进行早期切除,便会演变成令人闻风丧胆的“结肠癌”。换言之,息肉不是癌,却是肠癌之“近亲”——近85%-90%的散发性结肠癌都起源于肠息肉。
拿到肠镜报告,如何评估肠息肉的性质呢?一般来说,带蒂的蘑菇状、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边界清晰、内镜推动下息肉活动良好的,常常提示该息肉为良性的可能性大;那些无蒂、扁平、直径大于2cm以上、表面凹凸不平,且伴随出血、溃疡以及僵硬感的,往往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
当然,病理报告是最终的“金标准”。因此,肠镜检查或息肉摘除术后,首先仔细阅读肠镜报告,仔细找找有无上述敏感字眼,同时务必记得查阅病理报告。
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吗?
在体检中,查出息肉比较常见,也容易引起人的恐慌,难道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吗?
刘忠介绍,非肿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进展为结肠癌的风险很低。而肿瘤性息肉,特别是常见的腺瘤性息肉与结肠癌发生关系密切,如放任不管,大部分经过5-15年便可能演变为癌。因此腺瘤性息肉也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
那么,人体为何会发生结肠息肉?医生表示,一级亲属(父母、子女或亲兄弟姐妹)患有结肠息肉,将极大增加肠息肉的发病风险。此外,如内镜下发现数量极多的息肉,需考虑一些特定遗传综合征相关的结肠息肉,建议进一步做基因检测。衰老、吸烟、酗酒、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缺乏锻炼、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后天的环境因素也会促进肠息肉的发生。
如果想防患于未然,阻止息肉癌变,日常要多吃天然食品,少吃动物脂肪,合理的体育锻炼,避免酗酒和吸烟,有助于预防结肠息肉的发生及进一步癌变。同时,定期的肠镜随访有助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多数肠息肉摘除后,仍可能出现“春风吹又生”的态势。因此,进行规律的肠镜随访尤为重要。
肠息肉的数目、大小、病理类型决定复查的间隔时间。通常完成一次高质量的内镜检查且无息肉检出,可5-10年后再复查肠镜;低危腺瘤性息肉(腺瘤长径<10mm且数量<3个)需在息肉切除后3年内复查结肠镜;高危腺瘤性息肉(腺瘤长径≥10mm;腺瘤数量≥3个、大小不限;腺瘤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摘除后复查时间应缩短至1~2年,部分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患者还需根据专科医生意见缩短术后复查时间至半年。
总之,专家建议,超过40岁人群要给自己安排一次肠胃镜,但如果有家族史或报警症状(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的人群,应将筛查年龄大大提前,然后根据医生专业建议进行复查,这也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最有效方式。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