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两位杭州博士后正以人工智能为笔,重新描绘我们熟悉的出行图景——
吉利控股的陈勇,构建出与真实世界无异的复杂路况,让辅助驾驶系统在上市前便历经千重考验,实现安全与效率的革新;
宇谷科技的焦阳博翰,聚焦现实街巷,将百万骑手的智慧汇入“出骑大模型”,为穿梭于城市“毛细血管”的电单车规划最优路径,让每一次配送都更智能、更绿色。
一位赋予汽车预见风险的智慧,一位赋予骑手穿越街巷的从容。他们虽领域不同,却都以前沿研究连接技术与民生,将冰冷的算法转化为温暖的生产力,共同推动出行方式迈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
汽车用上大模型,帮驾驶系统“见多识广”
在记者眼前展开的,并非传统的汽车测试场——这里听不到汽车的鸣笛,也不见排气管的尾气。借助高效运转的大模型,电脑屏幕上构建出一个与真实世界几乎无异的路口,车辆川流不息。这是吉利控股博士后陈勇和他的团队搭建的模拟仿真场景,是训练和提升辅助驾驶系统的关键。
仿真场景不仅还原了基础交通流,还高度模拟了现实中的各类复杂状况:有的车辆依规行驶,有的则模拟加塞、急刹等不文明行为。行人与骑行者也会“捣乱”:一位“数字老人”会在绿灯将尽时蹒跚加速;一个“数字儿童”突然从停靠的公交车前跑出;外卖骑手则在车流中穿梭,走出“S形”路线。
不仅如此,天气、光线、路面状况全部实现参数化调节。陈勇团队可以轻松将晴空万里的午后切换为暴雨倾盆的黄昏。
这一切并非为了开发赛车游戏,而是为了更高效、安全地训练辅助驾驶系统。陈勇解释:“辅助驾驶系统的测试与训练依赖海量数据。以往靠实车采集,需行驶成千上万公里,不仅时间长、风险大、数据获取效率低,还难以覆盖罕见却极端危险的场景。”如今,他们借助大模型技术,以仿真测试替代部分实车验证,获取海量数据,并自动识别辅助驾驶系统的薄弱环节。“这项技术能减少约30%的实车验证量,数据采集效率提升500倍,我们已经模拟了300个场景,包括模拟真实世界中较少遇到的危险场景,让辅助驾驶系统在上市前就已‘见多识广’。”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安全、稳定的驾驶体验。
在数据质量与场景覆盖能力等关键维度上,陈勇团队走在了国内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相较于特斯拉的优势——尤其是在对国内复杂交通场景的还原程度上。目前,陈勇团队参与研究的辅助驾驶系统已应用于吉利星越L、银河E8、银河E5、领克07、领克08等多款车型。
这一成果也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价值。陈勇的博士后课题源自企业实际需求,公司在科研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包括帮助建设智算中心、搭建数据平台与大模型,推动研究成果快速落地,形成技术闭环。
坐落在数字氛围浓厚的杭州,陈勇感受到强劲的创新基因、丰富的资源与合作伙伴,他期待将智能汽车进化为真正的“智慧生命体”。
电单车用上大模型,减碳增收一举两得
用餐高峰期,外卖骑手小李在路口焦急等待红灯,电单车仪表盘上的电量已所剩无几,手机还不断弹出顾客催单提醒:“餐怎么还没到?”——这样的困境,曾是数百万骑手的日常。他们背负着“时间即收入”的压力,在陌生街巷中摸索、绕路,因缺乏本地经验而频频超时、半路断电。
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帮他们像老骑手一样精准预判路况、高效规划路径、智能安排换电?如今,难题被中国原创AI技术破解。
杭州宇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一群技术人员,为即时配送行业从事了大量的可落地研究。博士后焦阳博翰作为其中一员,研发了国内首个面向电动两轮车出行的“出骑大模型”:以百万骑手的真实带电轨迹数据为基础,该模型构建起以智能路径规划、续航优化与安全导航为核心的AI服务体系,填补了电动两轮车领域大模型应用的国内空白。
通俗地说,“出骑大模型”就像一位“数字老师傅”,它把成千上万优秀骑手多年积累的“走近路”“避堵绕行”“省电技巧”等经验,通过AI学下来,再结合实时GPS、电池状态、历史高绩效路径等多维数据,为骑手动态生成最优路线。相比传统导航,该模型掌握了城市“毛细血管”中的通行密码——走哪条小巷更节省时间、哪个小区允许电动车穿行、何时换电最省时。
今年夏天,该技术走出实验室,先在杭州开展试点,面向数万名骑手开放使用。实测显示,新骑手单程配送距离缩短5%以上,日均少跑5—6公里的无效路程,路径规划效率提升30%,有效提升配送群体收入。而且,每位骑手日均可减碳0.04—0.06公斤,若在全国推广,年减排潜力达数万吨,有效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焦阳博翰看来,成果离不开博士后期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独特经历。“在企业做博士后,让我直面真实业务痛点,用海量真实数据训练模型,并可快速验证迭代。”他特别感谢公司提供的数据、算力与业务场景支持,以及杭州市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扶持,“正是‘技术—场景—政策’三位一体的生态,让AI真正服务于人。”
展望未来,焦阳博翰计划出站后继续扎根杭州。“电动两轮车智能化不仅是技术趋势,杭州有最好的创新土壤,我愿在这里让每一次骑行都更智慧、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