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话之鸟”和“神奇工作”
在家里憋了这么久,是不是很想放飞一下自我?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在一个海岛上待两个月,每天看海、观鸟,而且还有工资拿,你想去吗?
2013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院鸟类研究团队,每年春天都会推出一个“最有诗意的岗位”。这个临时岗位就是海岛繁殖海鸟监测员,春、夏两季才有,应聘成功了,要到无人海岛上住两个多月,每天面朝大海,听着海涛,观察鸟类。
今年的海鸟繁殖季节即将到来,浙江自然博物院鸟类研究团队,将在象山韭山列岛,招募4名繁殖海鸟监测员,一起完成今年的监测任务。
专门设置这个岗位,是因为象山的海岛上,有一种“神话之鸟”,叫中华凤头燕鸥。这种鸟很特别,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和普通大凤头燕鸥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嘴巴尖是乌黑的,羽毛雪白的,搭配非常漂亮。
中华凤头燕鸥,原在中国东部沿海岛屿繁殖,秋冬季远赴东南亚越冬。1861年在印尼东部被首先发现,中国自1937年青岛沐官岛采集到21只标本后就没有了记录。2000年,消失63年之久后,中华凤头燕鸥再次被发现,成为当时的“明星物种”。
2003年,浙江自然博物院鸟类研究团队开始在浙江沿海寻找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群,并于2004年在象山韭山列岛发现了全球第二个繁殖群体。从2013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院鸟类研究团队,联合中外多家科研和保护机构,在象山韭山列岛和舟山五峙山列岛,实施了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群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项目,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繁殖群逐渐稳定,种群数量明显上升。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范忠勇说,在2018年,全球“神话之鸟”成鸟和幼鸟的总数量首次超过了100只。
这份工作需要做些什么?
海鸟监测员要做什么?简单来说,按照《浙江沿海繁殖海鸟监测规范》要求,海鸟监测员要完整地监测: 燕鸥群到达—求偶—产卵—孵蛋—育雏—离岛的全过程。
具体来说,一个是数量统计,在每个调查日观察、统计,看繁殖海鸟的种类和数量。另外一个是海鸟繁殖行为观察记录,用望远镜、长焦相机和监控摄像机,观察和记录海鸟的繁殖行为,研究海鸟的繁殖动态,包括繁殖时间、繁殖行为和食物组成等,并且要完成数据记录、整理、分享。
同时,海鸟监测员还要维护岛上设施设备。
也就是说,你要和“神话之鸟”等海鸟为伴,每天观察、监测它,留下它的第一手宝贵资料,让大家可以更了解它的秘密世界,从而也让大家知道,怎样保护它是更科学更有效的。
这是一个既辛苦,又有诗意,同时还很有含金量的临时工作,毕竟,这是普通生活中接触不到的。
如果你对科学研究有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机会,可以实地感受科研工作者的野外工作实景,还能获得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上岗前会有技能培训,相当于多学到几个技能;监测结束后,会拿到一份志愿者证明,也是一份纪念。
西南林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张健嵩,是去年的志愿者之一。他所读专业和鸟类有关,很多同学都有兴趣,可惜时间排不出来,只有他赶到浙江,参加了这个“含金量满满”的项目。张健嵩说:“‘神话之鸟’的数量很少很少,这个项目是实实在在保护了它,肉眼可见,鸟这几年数量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保护,可能它真就灭绝了。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挽救了一个物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