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2点还放不下手机,医生为她定制90天“熄灯计划”
杭州日报讯 “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是古人传下来的黄金睡眠养生法则,现代社会压力重重,如今能做到早睡早起的年轻人多吗?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前,记者专门跟着省级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张永华教授团队坐诊,发现了一个现象:每次门诊,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患者因刷手机而失眠。去年市中医院睡眠障碍门诊量近5万人次,近几年来,年递增在30%以上。
2013年起,中国睡眠研究会每年都会在世界睡眠日发布《中国睡眠指数报告》。盘点6年,一张曲线图画出睡眠“众生相”:2019年,人们的平均入睡时间较2013年推迟近2小时,平均睡眠时长压缩为6.92小时。“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正成为一种睡眠常态。
超半数人因手机患上“晚睡拖延症”
“睡不着是种病,总是晚睡早起也会致病。”老底子到了晚上没了电,人们不得不睡觉,符合昼夜节律。如今城市化进程,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实现“睡眠自由”,实际却在导致睡眠不断“失控”。张永华说,如今每三个普通人,就有一个存在睡眠问题。
到市中医院睡眠障碍门诊看病的患者,大部分是公务员、教师、媒体、程序员等群体,许多人习惯凌晨两三点睡。“每年睡眠日,我们医院都会举办大型义诊,去年,医院的八位睡眠专家,一上午就看了200多号病人,手机成为睡眠健康的最大阻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曾发布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8.47亿,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6.2小时,59%的人在睡前玩手机。人们的平均入睡时间,从2013年的22:00左右,推迟到了2019年的23:55,平均睡眠时长压缩为6.92小时,深度睡眠比例仅为28%。
“我每天0点上床,但要刷两三个小时手机才能睡,主要翻朋友圈,看网红视频、逛逛网店,收藏一些好玩和好吃的地方。第二天早起,一天都会昏昏沉沉。”察觉自己有些“病态”,28岁的徐小姐跨进了市中医院睡眠障碍专家门诊。
《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调查了4.5亿国人,分析睡眠全貌数据,发现“996”群体、年轻妈妈和90后是三大“萤火虫”群体。“消耗”与“养生”并存,成为年轻人睡眠的典型现状。
“许多人明明可以早睡,因为睡前刷手机,习惯性熬夜,很少在23点前睡。尤其是90后,毕业工作后离开父母,通过手机等社交工具排遣孤独和压力,睡得越来越晚。”张永华每次门诊,都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患者因刷手机而失眠。
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会加重刷微信晚睡的行为,越刷越睡不着,循环往复。一位从事互联网程序开发工作的朋友告诉记者,自从上大学后,就没在0点前睡过觉。“以前熬夜打游戏,现在熬夜刷手机,哪天早点上床了反而睡不着。”
孩子鼻炎、哮喘的“病根”或出在睡眠
“晚睡晚起,保证睡眠时长,这样就能减少熬夜对身体的影响吧?”这样的提问,常让张永华团队的专家们哭笑不得。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生物钟节律,老话“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有道理的。晚睡破坏睡眠节律,这样的“垃圾睡眠”一定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即便现在还没出现睡眠问题,今后出现问题的可能也很大。”
《中国睡眠指数》中提到,新冠肺炎疫情下,睡眠质量与人体免疫力呈正相关,38.8%的人因长期睡眠障碍导致免疫力下降。临床上,医生逐步有了一些新的共识,各种慢性病包括肿瘤的发生,睡眠和情绪诱因占相当比重。“如今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前,心理卫生科医生会提前介入评估。患者睡眠不好,情绪焦虑,免疫力容易下降,化疗期间可能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梳理张永华睡眠团队接诊的患者,有下至5岁的婴幼儿,也有上至90多岁老人,当中1/3还是功能性胃肠病、耳鼻喉科疾病、糖尿病、荨麻疹等慢性病老病号。以往,许多专科医生都不知道,问题的“根”可能出在睡眠上。
“遇上睡眠不好的孩子来看病,我们一问,基本都有鼻炎和哮喘。”张永华说,70%的失眠患者会出现免疫紊乱。
在国外,针对糖尿病等慢病的干预中,有经验的医生首先关注患者的睡眠问题。血糖控制得好不好,与睡眠大有关系。
“失眠、晚睡、睡眠时间短,深睡眠的时间相应减少,对记忆的损伤很大,同时影响内分泌激素、生长激素等的生成。”张永华团队研究发现,失眠导致大脑淀粉样蛋白清除减少,负责记忆的大脑海马体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是老年性痴呆非常重要的诱因之一。
90天“熄灯计划”扭转女白领入睡时间
“晚上不能熬夜,一到早上六点,医护人员会挨个叫早,不允许赖床。”在市中医院住院治疗失眠的患者,都熟悉一条“军规”。要扭转门诊中手机依赖患者的入睡时间,也得独辟蹊径。
30岁的外企女白领小马是张永华团队的老病人,从前睡眠就不太好。去年下半年,她和家人闹了点矛盾,心里难受,睡前开始刷微信排遣孤独。原本23点就睡的她,常常捧着手机玩到凌晨2点还舍不得放下,身体很快撑不住了。
到市中医院睡眠障碍门诊,张永华团队为小马量身定制了一个90天“熄灯计划”:上床时间逐步提前,但必须关灯、放下手机,第二天不许赖床,睡眠时长限制在7小时左右。
“按照计划,睡眠打卡一开始,我每天要在0:30左右熄灯上床,早上定好闹钟起床。当时很不适应。在医护的监督和鼓励中,一个月坚持下来,我能在凌晨1点睡着了。”给自己立下目标,让早睡变成潜意识,小马看到了成效,三个月后,哪怕23点上床,也能在半小时内睡着。
“不少人晚睡,根源在于手机依赖。其实手机里的诸多待办事项并非那么紧急,不如放空大脑睡个好觉。精神饱满,工作效率自然提高,压力也能迎刃而解。”张永华提到,现代社会,早睡靠自己争取,容易失眠、个性敏感,睡前不建议刷手机。“不得不熬夜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时,要保持好睡眠节律,尽量不在白天补觉。睡眠限制的前几天,可能头昏脑涨不舒服,克服后反能提升睡眠张力,让夜间睡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