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湿地成为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发布时间:2021-05-17 10:40:48

每日商报讯 这几天,在西溪湿地开船的周忠伟有些忙碌。初夏时节,来西溪湿地游玩的旅客一波接着一波。

西溪发现于东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一句“西溪且留下”让多少人心驰神往。

200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对西溪湿地进行综合保护。2005年5月,西溪湿地一期建成并正式开园,并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06年,西溪湿地启动二期综合保护工程。2007年,西溪湿地二期有限开园,同时,西溪三期工程开工建设。2008年9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三期有限开园。2009年,西溪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开启了我国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2012年1月,又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直接往河道里排污水 西溪遭遇“三头污染”

谁能想到在这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阵痛期。

周忠伟就是“阵痛期”的见证者。

今年48岁的周忠伟是西溪湿地的原住民,从小就在周家村长大。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的西溪与现在别无两样。田间地头都是柿子树,漫山遍野的竹子,小溪里的水也很清,跟小伙伴相约去抓鱼虾就很欢乐。

然而,好山好水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开发建设,这里出现了“三头污染”——猪头、鱼头、人头。

2002年,当时的蒋村乡有415户家庭养猪,生猪超过2.5万头,猪圈都搭在河岸地上。同时,水产养殖也高密度化,当时蒋村大大小小的鱼塘有1066个。再加上人口密度超负荷,使得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而这些生产、生活污水都是直接往河道里排放的。时间一长,水体富营养化不断加重,河道里水草疯长、杂草丛生、污水横流。

在当时的12个村中,7个是贫困村,原住民的生活并没有提升。

外迁农居 恢复生态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西溪湿地70%的面积为水域。

为了让西溪恢复原来的美貌,2002年底,西溪开始“禁养”生猪 ,结束了西溪水域长期经受生猪排泄污染的历史。

想要恢复西溪湿地原来的生态,单单解决“猪头”污染还远远不够。保护湿地说说容易,但要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2003年8月,杭州市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挂牌成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首期工程启动,采取了外迁农居,恢复湿地生态、挖掘历史遗留等一系列举措。

第二年,即将成为西溪湿地一部分的周家村开始拆迁。7月份,周忠伟一家搬离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家乡。

周忠伟之前一直从事建筑行业,自己当包工头。看着蒋村这一带的房子都要拆了,他觉得这个行业可能没什么前景,便想换工作。

想着本来就是当地人,对西溪的历史、水路都很了解。以前,也开过水泥船,有点经验。水性也好,上手很快。正好,政府也优先安排了原住民的工作。

于是,2005年4月3日,他到西溪湿地入职,经过培训,在5月1日开园时,开始当船长,接待散客。2009年开始,他转到高级VIP船当船长,接待重要客人,一直到现在。

“西溪是我的出生地,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这里还是很有感情的。”像周忠伟一样,原来外迁的农户,有相当一部分回到西溪湿地从事塘基修复、柿树管理、河道清理等生态保护工作。目前,西溪湿地的工作人员中有六七成都是本地人。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骆静怡 通讯员 潘高升 徐雁 审稿 张勇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