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封闭保护还是发展经济
西溪湿地一直在寻找“最优解”
湿地保护,道阻且长。怎么保护才是最好的方法?这些年,西溪湿地一直在寻找“最优解”。这段近20年的保护史,刘想一直参与其中。
刘想是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1995年,他从老家河南来到蒋村中学教书,一教就是8年。2003年2月,因开发西溪湿地需要,他被调到蒋村乡党政办与文字打交道,后来又被调到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工作。
刘想告诉记者,在保护前期,专家学者们有不同思考。“有人认为应该将湿地全封闭起来保护,禁止进入,但也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最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定下“六大原则”——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在开园之后,西溪湿地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举措。比如开放第一年的“五一”黄金周采取了“限客”措施,控制旅游人数,以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湿地公园活动所产生的污染为重要指标,控制在每天6000人左右。游船、游步道等都严格按最高控制游客量设定,尽量减少设施配备对湿地景观的影响。有关部门还通过信息系统随时公布湿地公园饱和“警戒线”,踩线就会采取观光巴士暂时停发等系列措施。
2011年6月30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并从同年12月1日起施行,用“法”的稳定、持久来保护西溪湿地。比如禁止新建与保护无关的建筑、严格控制捕捞水生动物、不能在西溪湿地游泳洗澡等。
2020年6月24日,在首个“杭州西湖日”启动仪式上,杭州作出了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的重大决策,这标志着西湖西溪正式迈入了“双西合璧”的新时代。
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之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扛起联动实施西湖全域综合提升和西溪原生态保护提升的重任。计划在亚运会前,对西湖西溪景区内游步道整合提升,打造一条直接连接西湖和西溪景区的人行绿道,并完成环西溪18.7公里绿道……
让我们一起期待逛完西湖走着再逛西溪的未来!
历史资料来源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